明朝不止十三位皇帝,为什么背景只有明十三陵?
今天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明十三陵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下,一共十三座皇帝陵墓依次排开,分别是明成祖长陵、明仁宗献陵、明宣宗景陵、明英宗裕陵、明宪宗茂陵、明孝宗泰陵、明武宗康陵、明世宗永陵、明穆宗昭陵、明神宗定陵、明光宗庆陵、明熹宗德陵和崇祯帝思陵。
十三陵规模宏大,蔚为壮观,是帝王陵寝中的杰作。不过纵观明朝历史,明朝一共有十六位皇帝,怎么会只有十三座陵寝,还有三个皇帝陵墓在哪?
另外三位皇帝两位陵墓在别处,一位没有陵墓。
先说没有陵墓的就是著名的建文帝朱允炆。
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孙子,他的父亲是朱元璋的长子,被封为太子的朱标。
朱标当了二十多年太子,不幸于洪武二十五年病死。朱元璋再三考虑后决定传位给朱标的朱允炆。
朱元璋的这个决定让不满,并且朱允炆登基后削藩过激,最后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起兵。
叔侄打了四年,以朱棣胜利告终,而朱允炆从此下落不明,成为中国历史上未解之谜。
朱允炆都下落不明了自然没有的陵墓,而且他是失败者,朱棣也不可能给他修陵墓。
陵墓在别处的两个人,第一个是明朝的创建者朱元璋。
朱元璋没有到过北京,他的都城在南京,因此他的陵墓选择修在南京,就在南京钟山,名为孝陵。
朱棣夺取皇位后,并没有把自己的陵墓修在南京,而是在自己之前的封地北京修建。后来更是直接迁都北京,实现了阴宅阳宅都在同一个地方,把老留在了千里之外。朱棣迁都后埋在北京,自然他的子孙也不可能死后跑上千里回南京埋葬,从而在朱棣身边修建一座又一座陵墓,最后形成十三陵。
另一位没有埋在十三陵的皇帝是景泰帝朱祁钰。他是明宣宗次子,明英宗之弟。本来他是当不了皇帝的,但是赶上了土木堡之变。明英宗御驾亲征被俘,朱祁钰被拥立为皇帝,保住了北京和大明江山。朱祁钰其实在天寿山修建了自己的陵墓,只是最后没用上。
朱祁钰当皇帝后不想将来将皇位还给侄子,并且非常害怕哥哥夺回皇位。因此他将英宗囚禁,废掉侄子。但是谁也没想到徐有贞石亨等人利用他病重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位,朱祁钰随后死去。
明英宗深恨朱祁钰,于是废掉了朱祁钰的皇位,并且派人将他在天寿山修建的陵墓捣毁,然后将朱祁钰埋到西山,那里是明朝安葬夭折皇子的地方。
明宪宗继位后,虽然他被叔叔废过一次,但是叔叔保卫大明江山的功绩他还是认可的。他恢复了叔叔的皇帝身份,不过毕竟碍于父亲英宗,他并没有完全恢复叔叔的皇帝待遇。因此景泰帝的陵墓还留在西山,没有迁入天寿山陵区,只是将陵墓换成了皇帝规格而已。值得一提的是景泰帝在天寿山的陵墓最后被明光宗使用了。
因为这些原因最后造成了明朝有十六位皇帝,而天寿山陵区只有十三座皇陵的现象。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