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是为了寻找朱允炆?为什么这样说?
:乃郑和竟能于十四个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载运二万八千人巡游南洋,海外,为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至今南洋土人犹有怀想当年三保之雄风遗烈者,可谓壮矣.
三宝郑和七下西洋是中国古时候船只和海员最多、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远洋航行,而且15世纪末欧洲大航行的时间更早,是世界历史上官方的规模最大的海上探索活动。但是,关于郑和如此规模的远洋航行到底有着怎样的目的,史学家们依旧对此众说纷纭。
郑和早早年在平定云南的战争中被虏获后成为随军。而在洪武年间入宫。而在洪武十八年,又被调往燕王府服侍。而在燕王发动靖难之役后,因为有功,被朱棣赐姓郑,成为后来的三宝,郑和。但是史书上并没有说清楚郑和到底因为什么被赐信郑。
公元1402年,朱棣历经靖难之役,推翻了建文帝后成为了内官。并于永乐三年至二十二年六次带领大明船队下西洋。而在明成祖朱棣去世后,于宣德五年受命最后一次出使西洋,与史料记载于宣德八年卒于出使古里国的途中,船队归来葬于南京牛首山。
那么我们可以看看郑和七次下西洋都做了什么。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到永乐五年九月十三。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海盗陈祖义,封西王。 明成祖朱棣对于郑和的首次此行感到满意。
永乐五年至七年的第二次远航明史中并未记载,这次航行的规模较小,主要以送外国使节回国为主。访问了今越南中南部、泰国、爪哇、苏门答剌北部,册封古里王,并在古里刻石立碑,并布施锡兰部分佛寺。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郑和第三次率领副使王景弘、及大明官兵二万七千余众,驾驶战船四十八艘出海。封满剌加国,并赐予冠带袍服。擒锡兰国王,废其国君另择他主。明史却将其记为第二次下西洋,原因不详。
永乐十年11月,成祖命命郑和率领副使王景弘军二万七千余人,驾战船四十艘出海。赐占城王冠带,生擒了苏门答剌王苏干剌。此次航行船队第一次绕过半岛,最远到达东非肯尼亚。永乐十三年,郑和船队归航,明成祖树“天妃宫碑”以示对其庇佑船队之感谢。
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十,明成祖命郑和护送各国宣慰使归国,并在柯枝赐柯枝国王印诰,途中各国进献各种珍奇异兽不计其数。郑和率领船队约在永乐十七年回国,结束了其第五次出海。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郑和第六次下西洋。朱棣再次命令郑和护送各国宣慰使回国。
郑和船队到达占城、暹罗、、锡兰山、溜山、南巫里、苏门答剌、阿鲁、满刺加、甘巴里等地。并于永乐二十年回国。
明成祖去世后郑和被朱高炽任命为南京守备,镇守南京。而在不久之后明宣宗继位。朱瞻基命郑和第七次出使西洋二十国及旧宣慰司,此次航行,郑和船队最远到达非洲南端,接近莫桑克海,据传三宝郑航行归来的途中去世。
可以从郑和七次下西洋的经历中看出,明成祖朱棣命郑和出使的目的,实际上以宣扬大明国威和恩赐为主,并与周边海上各国展开经济贸易才是远洋的正目的,众说纷纭的为了寻找靖难之役后不知所踪的建文帝朱允炆实为传言。因为在这一系列大规模的出海活动中,无论是其外交、贸易、航路、军事方面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寻找朱允炆。而三宝郑和展现出的外交才能与军事策略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更为后世所纪念。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