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有云兵马未动粮先行 古时候行军主要吃些什么东西
很多人都不了解古时候行军吃饭,接下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欣赏。
兵家有句话说“兵马未动粮先行”。古往今来,带兵打仗前首要之举是筹备粮。军中无粮容易闹兵荒,总不能让将士们饿着肚子,晃晃悠悠地上战场,皇帝不差饥饿兵说得正是此理。特别是冷兵器时代,兵士要身披重甲,手执精锐,腰佩利刃,若是没有充足的粮食来保持体力,想要达到“兵贵神速”的状态简直登天还难。
从军是项苦差事,自古以来没有多人自愿从军,大多是出于完成朝廷摊派的徭役目的,所以有句老话说“好人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生产落后、生活条件差的封建,从军入伍更是苦不堪言,抛开冲锋陷阵的风险不说,平时还要过着风餐露宿的乏味生活。古时候军营生活中到底有多单调,常饮食都以什么为主呢?
汉朝以麦饭为主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汉朝已经普及“五谷”种植,“黍、粟、麦、菽、稻”成为汉朝的主食。然而,粟稻都是相对珍贵的粮食,往往只有那些王侯将相拥有大量食用的机会。相而言“小麦”由于适用于旱地种植,且种植历史悠久,面食应该是汉朝,包括汉朝军营的常主食。
汉朝的军事重心一直以“边塞”为主,《说文·食部》中记载“陈、楚之间食麦饭蜚”,说的是关东地区基本依食用麦饭为主。所谓汉朝“麦饭”实际上是用小麦粗粮烙出的面饼,汉朝的将士基本上依它来维持生活。
唐朝军营“一兵一天一斗粟”的用餐标准
自古以来,军人打仗所需的军粮,不以口感为首选,往往更加注重“易保存,能充饥”的标准来选择。众多粮食中,唯有粟谷最容易保存,唐史文献记载说,隋朝灭亡20年后,储备长安的存粮粟谷尚能食用。“粟”的俗称叫“小米”,唐朝的军人按照每天每人头一斗小米的伙食标准。一斗约折合12斤粮食,平均下来每个士兵一顿饭将吃掉4斤小米,咋听起来古人的食量很大。由于从事体力消耗的职业,再加上没有菜品,所以一顿吃4斤小米完全合情合理。
唐朝的军粮分配制度承袭秦汉,且在秦汉基础上有所增减。秦朝有着尚武,崇尚军功爵制的传,规定军人早午饭各半斗小米,晚饭三升小米,加起来共一斗三升。汉朝的军营按月,每人每月发放二十九斗三升,相秦朝减少很多。
宋朝的军营盛行做“菜粥”
宋朝是封建文明空前发达的历史时期,大量的陶瓷用具被应用到生活。在陶瓷盛行的影响下,宋朝军营流行做“菜粥”。“菜粥”叫普通的粥有很大的不同,它是用谷物和蔬菜、肉类混合熬制而成,这种做法的好处是能够既当饭有当菜,可以减少吃饭的时间。
宋朝之所以要发明“菜粥”,更多是迫于无奈。因为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宋朝,所面临的劲敌都是游牧民族,造成双方的兵种配置差距很大,游牧民族以骑兵对战宋朝的步兵,具有很大的机动性优势。迫于无奈,宋朝只好改变过去以“麦饭”为主的传,用方便快捷的“菜粥”作为主食。
宋朝经济虽然非常发达,但多以商品经济为主。自从太祖至宗三朝开放宵禁制度和允许海外贸易后,宋朝人普遍喜欢以经营买卖为生,所以宋朝的粮食储备没有前朝充足。这便使得宋朝的军人所能分配到的军粮更少。宋史记载,禁军月粮二石五斗,合每月二十五斗粮食。到北宋末年缩水到月粮斗,即便如此,还都是以糙米充好米,小斗便大斗。南宋末年时,朝廷经常无常粮,将士只能面黄肌瘦,还得披着数十斤的重甲抵挡游牧铁骑。
明军吃烧饼,人发一串
明朝军队吃烧饼的传,传说是明太祖朱元璋发明,因为朱元璋是穷苦莽出身,对于烧饼有种天然的喜欢。明军所食用的烧饼,是在普通烧饼的基础上,进行打孔穿串,每人发一串背在行囊。
烧饼制作简单,只要有面和水,取来干柴烤制即可,又能够长期保存。闲暇之际,可以一次备好数的烧饼,以备不时之需,这种军粮的制作方法很像是后来的压缩饼干。
另外,若是遇上战事,明军还有着特殊的军粮做法。以一石米为单位做成米饭,再除湿烘干运往战场。让将士用热水冲食,这种方法叫做“泡饭”。所以,后来东瀛人相仿明军的做法,发明出“方便面”。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