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安禄山的话 唐朝节度使制度可行吗

  今天为什么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唐朝节度使,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果节度使这个制度可行,那么宋朝为什么不用、明朝为什么不用、清朝为什么不用?别说传时代没有用,即便现代国家也没有用。

  安禄山身兼三个节度使,分别是范阳节度使、平卢节度使和河东节度使,但主要是范阳节度使。

image.png

  平卢节度使,是从范阳节度使分置出去的,治营州(今辽宁朝阳),军力规模有限。安史之乱爆发后,平卢军竟隔着河北向大唐效忠了,后来从海路去了山东,改为平卢淄青节度使,然后成为大唐的平叛部队。

  河东节度使,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晋源镇),在公元751年由安禄山兼任。但安禄山的控制力度有限,的时候,也没能调动河东军。后来,河东军也成了大唐的平叛部队。

  所以,安史之乱的主力,也就是安禄山的铁杆,主要是范阳军。但是,这已经够了。范阳节度使,治幽州(今北京),控制今天的河北北部地区。当时,范阳军雄冠八镇之首、清河粮仓号天下北库,要军队有军队、要粮食有粮食,而且还有地盘。捏着这些东西,安禄山具备了的资本。

image.png

  节度使,是从隋唐的行军总管、行军大总管逐渐发展出来的。所以,某某节度使中的这个某某,在逻辑上的指代,不是某地,而是某军。如《奉和幸望春宫送朔方军大总管张仁亶》,这个张仁亶,管的不是朔方道,而是朔方军。所以,在某某之后再加一个“军”字,就会更清楚。于是,节度使相当于某支军队的长官。

  如范阳节度使,应该是范阳军节度使,这个节度使,管的是范阳军,而不是范阳军所在的河北道。但范阳军也是一个称,其下还有经略军、静塞军、威武军、清夷军、横海军、高阳军、唐兴军、恒阳军、北平军,分驻在范阳辖区下的九个州。

  军队与防区结合在了一起,就成了军区了。所以,范阳节度使,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范阳军区司令。但是,范阳军区,跟今天的战区、军区又不一样。因为范阳节度使,不仅管军队,而且管民政、财政,甚至还管监察,顺带手还把防区的官员也给管了。

  节度使掌总军旅,诛。初授,具帑持兵仗诣兵部辞见,观察使亦如之。辞,赐双旌双节。行则建节、树六纛,中官祖送,次一驿则上闻。入境,州县筑节楼,迎以鼓角,衙仗居前,旌幢居中,大将鸣珂金钲鼓角居后,州县赍印迎于道左。

  一个军区司令就有这种排场吗?不仅“总军旅”而且“诛”,这相当于拿了尚方宝剑。中官要送、州官要迎,赴任入境不止鸣锣开道,还要搞工程、筑节楼。

image.png

  因为节度使就是朝廷派到地方的钦差大臣,代表皇帝和朝廷处置边地事务。但是,时间久了,节度使就从中央官便成了地方官,成了封疆大吏。甚至出现了“唯知其将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的情况,在范阳军最为明显。

  然而,你要说节度使就是地方官,也不够精确。如安禄山,身兼三个节度使,这是地方官了;但他还是朝廷的左仆射,这肯定是中央官了。但还不算完,安禄山还身兼闲厩使、陇右群牧等都使,把大唐帝国的战马也给管了起来。同时,他还推荐自己的心腹吉温出任了武部侍郎,直接染指大唐帝国的。

  把这些都交代清楚了,你再说节度使是个什么东西?既是朝堂大员又是封疆大吏,从军队到民政、从中央到地方,管了个遍。这种设计,只有唐朝能玩。

  但是,安禄山肯定不算最的。更的是当完节度使,再去当宰相,这就是出将入相。但没完,还有更的,就是宰相身兼节度使。如宰相李林甫,在公元738年的时候兼任了河西节度使和陇右节度使。河西在长安的西边、陇右在长安的西南。李林甫这个宰相当时要,唐玄宗想跑都没地方跑。应该是王忠嗣,身兼河西、陇右、河东、朔方四个节度使。同时,王忠嗣是大唐的烈士遗孤,自小就被养在宫中,跟太子李亨的关系极好,标准的。

image.png

  这么的权力设计,大唐皇帝和大唐朝廷受得了吗?受得了。只要国家没事,唐玄宗一道圣旨,不仅能去了节度使的权,而且还能要了节度使的命。被皇帝和朝堂处死或玩死的节度使,皆是。但是,国家一旦出事,这个的权力设计,则一定要出大问题。大问题自然是安史之乱了。

  这就是灰犀牛啊。大唐盛世,但盛世之下却埋着桶。那唐朝为什么要这么设计?

  一切都是来自传承。

  节度使要溯源到唐朝的行军总管或大总管。这个总管相当于战时的方面军司令,可以类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二、三、四野。打完仗,这些人是要回朝交官、交印、交兵的,然后朝廷再行赏。但是,宋朝是止不住地跟老百姓做买卖,而唐朝则是止不住地对外扩张。这就导致边境地区必须驻军。河北和辽宁不驻军,契丹人、奚人就要打进来;西域不住军,西突厥就会死灰复燃;河西就必须长期驻军了,因为跟吐蕃的战争打了两百多年。

  特别是河西、陇右一带与吐蕃的战争,要多惨烈有多惨烈,轮番戍守的府兵根本不管用,只能屯田和募兵。

  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之名自讷始。

  一般认为,节度使是从幽州开始,也就是范阳开始的。但节度使也是一个发展过程,而最初搞试点儿的,应该是河西、陇右战区,而不是幽州战区。

image.png

  所以,之前的行军总管或大总管,逐渐被固化,先是成了都督和都护府,再后就是节度使。而按照这个逻辑设计,节度使只管军队就行了,没必要管民、管钱、管官。

  但是,唐朝的财政设计有问题。如果是隋朝,或许能够做到,节度使管兵、朝廷管一切。后来的宋朝,就是这种设计的。岳飞的岳家军即便再能打,赵构也要捏着钱袋子和粮袋子。大宋皇帝就是当了裤子,也不允许方面军司令岳飞去自筹粮。所以,这个“一切”,主要是钱。节度使养兵打仗,是要花钱的。这个钱谁出?

  大唐的财政设计,完全是一脑门子浆糊。别说养兵,就是养官、养衙门也力不从心。官员给不出工资,那就给你一块地,叫永业田、职分田,官员拿地出租,换回来的租金权算工资。衙门给不出办公经费,就给衙门一块地和一笔钱,叫公廨田和公廨钱,拿地出租、拿钱放贷,收到的租金和利息权算办公经费。

  官员和衙门尚且如此,就别说军队了。军队是普遍义务兵,老百姓当兵是义务。你必须得给朝廷当兵,因为朝廷给你家分地了。这就是均田制。所以,要打仗,唐朝的老百姓就不能废话,必须上战场。这就是府兵制。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当府兵,家庭殷实的才能当得起。因为府兵是要自备兵器和战。当府兵,肯定不能白当,也是有好处的。好处是能够减免赋税,简单说就是平时可以不交税或少交税。而且,仗打胜了,不仅朝廷会有赏赐,而且关键是能分战利品。

image.png

  这是什么路子?

  这个路子就是中原的原部落兵。原可汗也没有常备军。要打仗了,大可汗就招呼小可汗和各部酋长来喝酒,酒桌上就问:咱们去中原可否。大家说可。然后,赶紧回去招呼自家族人:要去打仗了、赶紧抄家伙。牧民们前一天还在放牧,第二天就变身游牧骑兵了。当游牧骑兵的好处是什么?好处就是战利品。分不到战利品,牧民们才不会跟大汗出去打仗。

  所以,隋唐帝国就是原与中原杂交的产物。

  但是,接着继续玩,中原王朝一定会玩成财政王朝。即:国家建立常备军,然后财政出钱把常备军养起来。为什么一定要发展到这一步?

  原人民的子,要是中原人民的子还好过,他们就不会来中原。而你都隋唐帝国了,还能去抢谁?即便战场打胜了,也抢不了多少战利品,还不如老实在家种一年地。所以,中原“部落兵”在逻辑上必然崩溃。你是中原帝国,你最有钱,然后你还能去抢谁?

  大唐以后的战争,主要集中在边地,所以才有缘边节度使。战争不可能在帝国内部州府死命打。打来打去,就是藩镇割据,肯定能把皇帝打没了。所以,内部就要去军事化。从安全的角度说,府兵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各州府都养着一波府兵,然后刺史不开心了,肯定敢。这就是大唐后期的藩镇割据。所以,但凡朝廷有能力,就一定要实施内部的去军事化。东汉就是这么搞的,大家种地攒钱就行了,然后朝廷拿着钱雇鲜卑人打仗。西晋司马炎去州郡兵,也是这个逻辑。财政王朝的工作重心是经济,内部必然要去军事化。

image.png

  但最主要的还是财政。

  后期的战争太惨烈,时间又太长。府兵只是,府兵的主要收入还是种地。仗是打完了,但一打就是几年、十几年,等回家一看:地也没了、房也没了,关键是媳妇还改嫁了。“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你这么搞下去,老百姓就宁愿自残也不当府兵了。所以,后来就以长征健儿取代了府兵。府兵制变成了募兵制,募兵就是职业士兵,打仗成了职业。这个战斗力自然要碾压府兵。

  但职业士兵,就要国家花钱来养。因为当兵不再是,而是专职,是要养家糊口的。然而,大唐的财政,却从来没有这个收支设计。没有这个设计,那就想办法。办法是现成的,学隋文帝,去清丈土地、大索貌阅,严格收取土地税、人头税。但大唐的财政设计是一团浆糊。所以,隋朝能干的事,唐朝就干不了。

  那怎么办?不给钱但给政策,这就是大唐的财政逻辑。军队交给你节度使了,任务也给你讲清楚了,而且我还给你划好地盘了,甚至还把赚钱的买卖,如赋税、屯田以及盐利,都给你了。然后,你们节度使自己去把兵养起来。

  本来应该朝廷出钱养兵,却变成节度使养兵了。简单说就是朝廷甩锅了,怕费事、怕麻烦。而为了搞到钱,节度使的权力一定会膨胀发展。什么营田使、采访使,这些个头衔及背后的权力,必须全给节度使。否则,节度使就搞不到钱钱,而搞不到钱就养不了兵。

image.png

  然后,你再说节度使是个什么怪胎?

  战国七雄,在中原打得你死我活。但是,有三个战国却承担了双重任务,分别是秦国、赵国和燕国。因为他们仨不仅要中原争霸,还要防着北方的少数民族。秦国干义渠、赵国打匈奴、燕国扫东胡。所以,唐朝的缘边节度使,完全可以类战国时代的秦国、赵国和燕国。区别是它们不用参与中原争霸,甚至还可以得到中原的兵力、财富补充。

  节度使这个妖怪一旦被创造出来,那就别想收回来。为什么?因为国家不是如身使臂、如臂使指的人。人只有一个脑袋,国家却不止一个脑袋。首先是节度使有权了,肯定不想放手。其次是士兵有钱了,肯定也不想放手。士兵利益集团,节度使的个人私利,一旦结合起来,完全可以对抗朝廷。

  那节度使是怎么给废掉的?五代十国的乱世给打没了。皇帝听将军的、将军听士兵的,然后皇帝就跟砍瓜切菜一样简单。就这么打了半个世纪,终于把节度使和职业士兵关进笼子里。所以,后来的赵宋王朝,死活也不会让节度使制度死灰复燃。那解决的方案是什么?对于军队,不仅要控其钱粮而且要控其首领。控其首领最重要,宋朝就一直是文官领兵。现代国家,也是文官压着军事长官一头,长必须是文官。你就不能从职业将军中提拔。职业将军要从政也可以,先辞去军职再说。

  最后总结:

  大唐为什么发展出了节度使制度?胡汉杂糅的帝国逻辑,府兵制就是中原的部落兵;一团浆糊的财政设计,不给钱但给政策。

  唐朝的节度使制度有没有作用?肯定有作用。朝廷少花钱,节度使去搞钱了;军队也能打,职业兵的战斗力完胜府兵。但,只能是在前期,后期甚至还不如府兵。对外打不过,这帮家伙就要对内打了。

  为什么节度使这个制度不可行?在河北建个燕战国、在山西建个赵战国、在陕西建个秦战国,它们的确可以横扫原,但为什么不能回首横扫中原、一天下呢?安禄山这个前车之鉴、晚唐的藩镇割据,以及五代十国的乱世,这些教训太惨痛。

  古时候中原王朝的死穴就是:始终无法长期保有一支绝对忠于朝廷又能征战的军队。后周及北宋初期的中央禁军,想揍谁就揍谁。但赵匡胤一死就怂、赵光义一死就废。明初,十几万大明军队,就跟十几万武林高手一样,他们人衔枚、马裹蹄,穿越大漠、迎着风雪,然后直捣北元巢穴、碾压蒙古铁骑。但朱棣之后,也就残废了。满洲八旗,号称满万不可敌,不仅骑兵无敌而且大炮凶猛,不仅横扫中原而且横扫漠北。但战争的时候,又是个什么表现?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