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觞是中国古时候的一种盛酒器具,它有着怎样的历史?

  羽觞(觞音如“商”,指酒杯)又称羽杯、耳杯,是中国古时候的一种盛酒器具,器具外形椭圆、浅腹、平底,两侧有半月形双耳,有时也有饼形足或高足。因其形状像爵,两侧有耳,就象鸟的双翼,故名“羽觞”。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age.png

  羽觞杯是从战国开始就有的,这种器形首先被发现在战国的青铜器上,当时出现了一个字的铭文,该铭文是金字旁加个“和”,发音就是“舟”,寓意是小船的意思。

  从外形上看,的确如同一只船,因此印证了该铭文和此种器皿是对应的。到了汉代以后便被定名为羽觞杯,双耳杯,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到唐代的时候绝迹,至明清又有出现,不过这时形制已有改变,用途也已不作为实用器,只作为礼器或摆件。

  历史

  羽觞出现于战国时期,一直延续使用至魏晋,名称逐渐通俗化为“耳杯”,其后逐渐消失。

  自羽觞问世以来,觞既是羽觞的省称,同时又成了所有酒杯的通称。故古人把行酒叫“行觞”,称酒政为“觞政”。

  三国曹植《七启》诗云:“盛以翠樽,酌以雕觞,浮蚁鼎沸,酷烈馨香。”李白《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诗曰:“愁为别,复此一衔觞。”这里的觞可能指羽觞,因为当时确在流行羽觞。欧阳修《浣溪沙·灯烬垂花月似霜》词云:“双手舞余拖翠袖,一声歌已釂金觞。”这里的金觞恐怕就不是指羽觞,而是泛指酒杯,因为宋代已无羽觞。

  在中国各地的考古发现中多有羽觞出土,材质有漆、铜、金、银、玉、陶等。漆、铜、金羽觞多是实用的器物,而陶羽觞是一种随葬用的冥器。漆羽觞出土数量很多,湖南长沙杨家六号墓曾一次就出土20件。

  文献记载

image.png

  古人饮宴,必伴以音乐鼓瑟,方能宾主尽兴。觞,是古时候的盛酒器,《礼记·投壶》:“请行觞”,是举觞相劝酒的含义。颜延之《陶征士诛》:“念昔宴私,举觞相诲。”向人敬酒或自己饮酒也称之为觞,《吕氏春秋·达郁》:“管子觞桓公”,范成大《宿胥口始闻雁》诗:“把酒不能觞”。都是劝酒、敬酒的意思。

  羽觞一般都是漆器,也有陶器,是古时候饮酒时用的耳杯。古人礼仪,以双手执耳杯饮酒,不似今人单手执杯。

  古时天子用爵饮酒,公卿以下用羽觞饮酒。《楚辞》曰:“瑶浆密勺,实羽觞兮。”即用漆勺往羽觞中酌美酒。《汉书·孝成班婕姝》云:“酌羽觞兮消忧”,说的是以酒倒入羽觞之中,饮酒消愁。

  羽觞的形状,平底呈椭圆形,颜师古注引孟康曰:“羽觞,爵也,作生爵牗雀牍形,有头尾、羽翼。”通常所见的羽觞,并没有头和尾,羽翼呈双耳的形状,所以人们又称羽觞为耳杯,耳杯制作的材料有漆、木、玉、铜等材料。

  文物资料

  漆羽觞出土数量最多,保存得也最完整,在湖南长沙杨家六号墓中,一次就出土了20件。漆羽觞上绘有四叶形纹、变形龙凤图案。左公山出土的几件漆羽觞,多为龙凤纹图案。出土的羽觞有黑地朱纹,口内外缘描线纹,耳面描绘奔鹿,另一端画四瓣花纹,并有灰蓝形的鹿与花瓣,显得贵族气很重。

  喝酒时作酒令,又称觞政,是饮酒时助兴取乐的游戏。其方法是:推一人为令官,其余人听令轮流说诗词,违令者罚饮酒。诗人饮酒作诗,“飞羽觞而醉月”。李白斗酒诗三千,无不与羽觞有关。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