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皇帝最容的大臣:李绛是个怎样的人?

  魏征是唐朝的一个标签,提到他自然会想到诤臣风骨,也会想到一代明君唐太宗。但就数据来讲,魏征并不是说实话最多的大臣,通过简单计,唐代历史上谏疏最多的大臣名叫李绛。感兴趣的网友们和为什么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望族的后代

  李绛,祖籍河北,出身于赵郡李氏东祖房。他所处的宗族在唐朝时属于士族门阀其中一支,祖上为赵国战神李牧。

  那个时候赵郡李氏连同六个家族被称为“五姓七宗”。

  这七个家族从秦汉开始繁衍,在魏晋逐渐壮大,通过错综复杂的血脉联系成为朝廷不可忽视的势力。虽然隋唐实行科举本意为削弱门阀的影响,可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唐代官员多出身于“五姓七宗”。

  出生就注定好做官的李绛一路仕途平顺,实在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

  不过他直来直去的性子配上明辨是非的态度成为一道风景,一生少数几次请辞调动都与看不惯有关。

  二、诤谏直白的大臣

  李绛一生最看不惯的便是,尤其是只顾拍皇帝马屁的。

  唐宪宗宠信吐突承璀,宠信到什么程度呢?

  犹如明英宗任王振专权一般。毫无军事素养的吐突承璀可以率领军队出去征战,屡战屡败却不被怪罪,最后还获封为公爵。

  我们庆幸唐宪宗没有御驾亲征过,否则极有可能被吐突承璀连累出一场唐版的“土木堡之变”。

  李绛对吐突承璀这个庸碌之徒非常抵触。

  如有一次吐突承璀为了哄皇帝开心修缮了安国寺,同时趁着施工在寺院中新建了碑楼,楼里立了一块巨大的圣德碑。

  这块圣德碑高大华美,体积规模直追唐玄宗所立的《华岳碑》。

  圣德碑是历史对帝王的评价,不仅要夸赞皇帝还需含蓄婉。

  吐突承璀奏请皇帝让翰林学士撰文,同时为了让作者好好写,还准备了一万贯作为润笔费。

  用现在的力来换算,那时候的一万贯至少相当于现在的几十万。写一篇文章能挣几十万,换做谁也要动一动小心思了。

  皇帝自然也喜欢这种扬名的事情,他指定李绛执笔。李绛却反问道:“尧舜禹汤从来没有建立石碑夸赞自己圣德。只有秦始皇巡游的时候刻石高抬自己,不知陛下想学谁呢?”

  唐宪宗感到非常羞愧,于是命人把安国寺内的圣德碑连同碑楼一起拽倒。

  精心导演一切的吐突承璀非常不甘心,他反抗说:“碑楼太大拖不动。”皇帝厉声说道:“那就多用几头牛拉!”

  最后唐宪宗动用了100头牛才把碑楼拽倒。

  这次小交锋不可能撼动吐突承璀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李绛经常上书陈述这个常的骄横,言辞直白又尖锐。皇帝终于不住对李绛大喊道:“宦官是平里侍候朕的人,你总是这样告状未免太过分了!”

  李绛被皇帝指责的当场一愣,然后说下了很有名的一句话:“如果我为了身家地位而畏惧权贵不诤谏,是我辜负了您对我的信任;如果我不顾这些选择诤谏,您却因为不愿听而感到恼怒,就是您辜负了我!”

  这对唐宪宗的触动非常大。他对李绛说:“爱卿敢言旁人不敢言之事,让朕听到了平时听不到的事情,你是个大忠臣,以后就要像今天这样不留情面。”

  自此,李绛的形象如同魏征一般在皇帝心中留下一个自律的警钟。有一次战事失利后,心情郁闷的皇帝要在禁苑中打猎放松一下。

  走到半路皇帝突然停下,他对左右说:“如果这事让李绛知道了一定会来劝阻的,还是算了吧。”于是大家打道回宫继续工作。

  三、与同僚的配合

  唐朝的宰相制度不同于往代只有一人那般,相反与明朝的内阁制很相似,由多位宰辅同时执政。

  在李绛被提拔为宰相后,同朝为相的还有李吉甫。

  李吉甫于讨好皇帝,有段时间宫廷通过教坊使带了不少良家妇女入宫,京师为此事议论纷纷。李绛不住要上书,李吉甫则试图阻止,毕竟这种事情只可意会。

  但李绛还是为此事质问皇帝,唐宪宗回答:“是因为皇室王们侍女数不足,特从民间选拔一批,没想到教坊使误解了我的意思,让民间议论纷纷。”

  于是带进宫的女子都被放还了。

image.png

  当然,类似的小冲突还有不少。如李吉甫认为皇帝至高无上,不能老是强迫他做不愿意做的事。

  李绛自然不高兴了,他回答道:“身为人臣就是要看到君王不当之处。即便龙颜大怒也要力指得失,你这样的做法叫忠诚吗?”

  两人虽然经常为小细节发生争执,但在大政方针上基本没有冲突,实际工作上也是相得益彰。

  李绛于提出建议和纠错,李吉甫则强于实际解决问题。因为李绛经常指责人,所以很多实际工作没人配合;往往李吉甫最后出头,后者做的实事反而前者要多。

  李绛主张从言语上纠正错误,却常常难于实践。李吉甫喜欢和稀泥却有利推动了国家事务。

  四、对下属的保护

  李绛在长安的第一份职务便是监察御史,这个职位与其正直的性子恰好吻合。也因为这份工作,让他非常注重保护言官,保护言路的畅通。

  如我们非常熟悉的白居易就是被李绛赏识而被提拔的。白居易诗歌造诣自不必说,给皇帝提意见也是一把好手。当时皇帝一意孤行命吐突承璀率兵讨伐成德藩镇,结果失败。

image.png

  好面子的皇帝感到非常的后悔,但又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他预料到御史们会批评自己,所以足足一个月以各种理由不和他们见面。

  但这能难倒聪明的白居易?白大诗人趁着皇帝上朝还没说话的时机突然走出来,跑到皇帝面前说:“陛下,你错了!”

  龙椅上的九五之尊马上变了脸色,当场拂袖而去。

  事后,皇帝对李绛说:“白居易这个小芝麻官说话没有分寸,把他调离,别让我再看见他。”

  李绛则袒护道:“白居易这个人就是性子直,说话不知道婉转。可是他忠于国家的心思大家都能看到,调走他恐怕难以堵住天下悠悠众口啊。”

  陛下听后沉吟良久,还是让白居易在原单位任职。李绛算是救了大文豪一次。

  对文豪如此,对人更是如此。

  唐代的御史们虽没有明代的同僚硬气,但是说话也喜欢夸大其词,经常抓住人一点毛病自由发展出二、三、四种内容。皇帝看着参人的奏折脑袋也大,最后实在不住了找到了李绛。

  唐宪宗说:“谏官议论朝政,好多都是不符合事实的诬告,我想把其中几个闹得最欢的揪出来贬到边疆去,以儆效尤,你觉得如何。”

  李绛略微思索了一下回答:“陛下不可以这么做。臣子的生死全寄托在陛下喜怒之间,在这种情况下敢于谏言的已经不多了。即使有,也是反复思量后果之后,内容几经删改,奏章才呈现在陛下面前。实的想法本来只剩下非常之二三了,陛下连剩下的这点非常之二三都觉得过分吗?”

  李绛又道:”明君喜欢听不同的言论,最害怕的事情是朝堂鸦雀无声,唯恐听不到谏言,怎么能在贬谪他们呢?若是打击谏官就等于封住了天下人之口,绝非社稷之福啊。”

  于是皇帝放弃了贬谪谏官的想法。

  五、身死异地

  唐文宗大和三年,蜀地遭到入侵,李绛奉旨入蜀救援。按照规定,同行的还有监军杨叔元。李绛本身就看不惯宦官,当初连皇帝的宠臣吐突承璀都不怕,何况现在区区一个小监军。

  杨叔元被之前的将军们恭维惯了,遇到正直的李绛感到非常不适应,由此演化出怨恨。

  军队走到半路敌军退走,按照规定征召的兵卒要退伍回家。可是遣散费少得可怜,让士卒非常不满。

  杨叔元抓住机会,散播李绛贪污遣散费的谣言,致使闹起兵变,李绛与幕僚当场被害,终年六十七岁。

  李绛屡屡上疏,勇于犯颜直谏。又碰到颇有心胸的唐宪宗,君臣共同谱写出一段大唐中兴的佳话。

  更为可贵的是,李绛在主政地方的时候禁止捕猎鸟兽,以保护生态环境,这种超前意识在古时候的官员中是非常少见的。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