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的深得王羲之传,两人谁的造诣更高呢?
东晋时期因为出了两位绝世书法家而显得熠熠生辉,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也一直作为佳话流传到现在,那么在后人的评价中,二王谁的书法造诣更高一些呢?
王羲之、王献之后世并称为“二王”。但从他们死后到南朝的宋、齐间,书法界排名第一的王献之,力压老,领风上百年。
王献之的“江湖”地位不仅缘于他后天的刻苦勤奋,同时,遗传基因太好。他的父母不仅是一对生死不渝的“贤伉俪”,而且都是史上罕见天才,在书法的绝顶上一览众山、翼双飞。
母亲被称“女中笔仙”
“袒腹东床”让一般人记住了王羲之,那么嫁给他的女孩是谁呢?她叫郗璇。
如果有“古时候幸福女人排行榜”,她应当位居前列;如果把她放到,就是林徽因一样的奇女子。
第一、她有美貌,出身豪门。父亲郗鉴身为太尉,位极人臣,总共就她一个女儿,视为掌上明珠。所以把王家的子弟都拉出来,为她挑选其中最好的。
第二、她才华横溢。郗璇是长女,还有两个弟弟,叫郗愔、郗昙,都是当时著名书法家。但是他们在姐姐面前大气不敢出,因为她的书法巾帼不让须眉,被称为“女中笔仙”。
第三、她的爱情和婚姻如果用两个字概括,那就是“完美”。她和王羲之是正的“天设一对,地造一双”,算得上绝配。不仅是帅哥,而且才气相当、情投意合,有共同的语言和爱好。王羲之共有7子1女。是:玄之,凝之,涣之,肃之,徽之,之,献之。女儿是:王孟姜。
凭王羲之的风流和身份,娶几个小妾、养几个歌是很正常的。但王羲之钟爱她一生,正是“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了一辈子。8个子女全是由郗璇一个人生的,在当时大族中很难找出第二个。
第四、子女个个有出息。7个全是书法家,只是名气大小不同而已。她的女儿记载不多,但有个小故事侧面说明她的名气。唐太宗的第12个女儿临川公主擅长书法,唐太宗希望她能有所成就,就为她取字叫“孟姜”。王孟姜还有个外孙,叫谢灵运。
第五、寿命很长。郗璇究竟死于哪一年是有争议的。有种说法是,她活到了90岁,当年王羲之的堂侄孙王惠去看望她,问:您的眼睛、耳朵还好吗?
郗璇思路依然清晰,说:头发白了,牙齿掉了,这属于身体的事;眼睛耳朵,和精神相关,哪能那么快就和人分开呢?
王献之从小勤奋刻苦
王献之是第7个,很小就跟着父亲学书法。有一次,王羲之看他正在聚精会神地写字,悄悄走到背后,突然去抽他手中的毛笔,笔纹丝不动。王羲之在郗璇面前夸赞:这个小孩将来肯定能得大名。
到了10岁左右,王献之认为自己绝技学成,可以出师了,跑过去问父亲:我还要再练几年?
王羲之只是笑笑,没有说话。他又跑到母亲身边,郗璇摇摇头说:早呢。
王献之又问:5年够吗?
郗璇还是摇头。王羲之指着院子里一排大缸说:等你写完了这十八口大缸的水,字勉强能站稳脚跟。
王献之又苦练5年,拿着一些得意作品给王羲之看,王羲之没有说话,随手在一个“大”字下面加了一点,还给了他。王献之又拿给郗璇看,郗璇翻了一遍,说:只有这一点像你父亲。
王献之一看,就是王羲之加的一点。
有一次,王羲之要到京城去,临走时在一块墙壁上写了几行字。王献之偷偷地把字抹掉了,自己另外写上去,写完之后相当得意,感觉和老的差不多啊。
过了几天,王羲之回来,看到这几行字,伤心地叹气,说:唉,我走的时候肯定是喝酒醉得不成样子了,才会写出这样的字。
王献之惭愧不已,深感功力差远了,从此更是刻苦临习。多年以后,他终于扬名天下,和王羲之并驾齐驱。王羲之被称为“书圣”,有人称他为“小圣”。
他为人高傲写字随性
王献之和他父亲一样,为人高傲,家里又阔绰,不卖字赚钱。求他一字很难,纯粹看他的心情。
一次他到朋友家玩,朋友正在午睡。王献之看他身上穿了一件白色袍子,还是新的。顿时来了兴趣,蘸墨在衣服上写字,转眼上面满是诗文,然后转身离去。
这个朋友醒来后,一看就是王献之的笔墨,欣喜若狂,把衣服珍起来,当作传家宝。
有一次,他到寺院闲逛,看见新刷的白墙,也是心血来潮。跑到墙角拿来一把大扫帚,蘸着泥汁在墙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字。
寺院的住持开心得不得了,赶紧请人刻在墙上。从此,这个寺庙观者如潮,就为了来看这个字。
他的绘画也颇有成就。桓温曾让他在扇子上写字,王献之挥笔而成。一不小心,笔落到扇子上,字都糊了。桓温正感到可惜,王献之不急不慢,用笔在墨迹上轻轻涂改。过了一会,就画成了一匹黑马和一头母牛,惟妙惟肖。桓温惊喜不已。
留下来的作品非常少
王献之的书法先学王羲之,后来也是兼各家之长,形成自己特的风格。
曾问他:你的书法与令尊大人相,怎么样?
王献之答:当然不同,各有所长。
桓温的桓玄非常喜欢他们父子的书法,做了两个书袋,分别装着两个人的字画,放在左右欣赏。
王献之的名作《洛神赋十三行》,是用小楷书写的曹植名篇《洛神赋》,到唐宋时,就仅残存了十三行。
迹早就不复存在,最接近迹的石刻本,传说是宋代贾似道写的,因石色如碧玉,又称为“碧玉十三行”。是明代万历时挖出来的,此后流落民间,被国家收购,现在于北京首都博物馆。他的书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
从东晋到齐梁,人们普遍认为:书法界有三个绝顶高人,排名是“王献之——王羲之——钟繇”。到了梁武帝萧衍,认为王羲之的作品要优于王献之。把名次改成了“钟繇——王羲之——王献之”。
到了唐朝,由于唐太宗极度推崇王羲之,是个狂热粉丝。从此,天下大多数人都学王羲之。所以王献之留下来的作品非常少,而且没有迹,全是临摹本。
王献之书法能和父亲肩,但他的爱情,远不如父亲幸福。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