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饮食文化为什么在汉朝得到了高度发展?
汉朝作为汉文化的正发源王朝,蕴非常特殊的文化魅力,而这份文化魅力直到如今,依然根植于每一位华夏儿女的骨髓中。中国两千多年的君权制度中,汉朝无疑是存在最长久的朝代,国运长达407年之久,历经29位皇帝,不论是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还是到汉献帝刘协退位结束了东汉的治,整个时期孵化出了专属汉民族的文化根基。
汉服、汉字、汉学、汉礼等,都是以“汉”为核心的民族文化,自此中国才正意义上有了专属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文化系。这份汉文化的传承也是华夏儿女对于汉文化的认同感。不过,其虽然是从根本上提升了民族思想,但其实对于百姓而言更看重的还是汉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美食文化和服饰文化。身上衣、口中食,才是天下黎明苍生关心的大事。
一、美食的产生地
美食的诞生不在培养食材的土壤中,而是在烹饪的灶台上。厨房是一个家庭中必不可少的蕴美食的理想圣地,不可或缺的身份,以及专门开辟一家房屋出来留做美食专用地的行为,汉朝是第一个如此关注吃食的朝代。可以负责任地说,汉朝的厨房就是如今厨房的雏形。
汉朝厨房虽说没有现在厨房中各种各样的高科技烹饪器材,但灶台、碗柜等物却是一应俱全,这还仅仅是寻常百姓家的厨房,一些规模较大的酒肆、餐馆,其厨房设施和如今的没什么两样。汉代厨房的建制较简单,对于家中有套院的百姓来说,厨房一般会建筑在前院;当然对于大户人家而言,或者是家中房屋是楼房的人家,厨房则会单设置在底层。
从出土的多个汉代房屋模型来看,汉代不仅有专门的厨房,厨房面积还不小。很多人有此疑问,仅仅只有灶台、碗柜的汉代厨房内为何要设置如此大呢?专家给出了答案,除去做饭,汉代厨房承载的还有收纳的功能,也就是家中的储室。虽说功能不如现在的单一,但终究还是让厨房有了专属于自己的地方。
专门的地方生产美食,算得上是人类历史文明上的一个飞跃。而这也能从侧面反映当时的百姓生活水平是较高的,饮食文化也是相对繁荣。对于美食的憧憬,以及将憧憬变为现实,这不仅需要人们的意识从本质上得到提升,也需要国家为百姓创建一个文明进步的氛围。与饱暖思欲的道理相同,只有先吃饱,才能再吃好。
二、专门负责膳食的少府,宫廷膳食的起源
少府,汉代宫廷内设立的专门负责皇室成员膳食的部门。部门内部还根据不同食物的类型,分设不同的负责机构,有负责“膳食”的人,有负责“择米”的导官专司,有全面负责“饼饵”的汤官。在这少府内,大家各司其职,专心只为抓好抓紧抓牢皇室成员的胃。从这里就足以看出,汉代食物的飞跃性发展,形成了较完备的食物管理系以及种类较多的食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既然汉代能够有区别于前人的厨房存在,能够形成自己有的一套美食文化,那么必然他的食材种类,以及烹饪技巧也是非常有讲究的。汉朝,到底有哪些让人惊叹的食材呢?
看一个国家的食材丰厚程度,绝对不能只局限于当季果蔬,而应聚焦在“反季”食物上。汉代都城长安属于北方城市,有的地理因素让这里并不那么盛产新鲜果蔬,尤其是在寒冷的冬,这份生鲜就成为了汉代北方食客中那一抹最珍贵的绿。
当然,对于普通食客而言,想要在冬吃到一份难得的生鲜着实不易,但当这位食客变为了天下最为尊贵的皇帝,显然这份生鲜就是再不容易获得,也必须成为皇帝餐桌上顿顿皆有的食材了。根据史料记载,在北方的冬,皇帝可以吃到鲜嫩的葱、韭黄等蔬菜。
虽说权利代表一切,但皇帝总不可能无中生有,逆天改命,改变天下气候吧。因此,后世人就对此提出了疑问,皇帝吃到的葱、韭黄,难道是蔬菜上的“南菜北调”?“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又一写照?
后来,专家通过查阅古籍才得出结论,原来汉朝时期就已经实现了现代才有的梦想——温室大棚。史料中记载:“覆以屋庑,昼夜蕴火,待温而生”。大意是,在墙壁较厚的屋子中,播种蔬菜,而后再在屋子中,放置一些火盆,再将屋子关严实,提升房间温度,以此改变气温,让蔬菜种子得以在温室中存活。这完全就是简版的温室大棚,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不过,虽说是现代才有的技术原理,但其实并没能达到现代的高产量。通常,用这种方法种植出来的蔬菜产量都较少,且经营的费用极其高昂,不仅要有专人看管、照顾,还要有非常珍贵的木炭作为保温的基础,因此,冬中的“这抹绿”就显得尤其珍贵了。珍贵的结果自然是只能皇室成员或是皇帝一人食用。
食材稀少其实仅仅只是由于季节的原因,在平时里,汉朝时期的食物种类,从数量上看是非常丰富的,不论是主食、副食,还是水果、肉蛋、鸭鱼等食材,这些早已民间家家户户常有的餐桌之物。
繁多的食材种类和大量的食材数量,加速了烹饪上的技巧发展,这就是笔者要说到的另一个汉朝饮食文化的特点——烹饪手段。
三、煎炸烹煮一应俱全
饮食文化的创立及发展,最核心的是烹饪手段,这也是食材呈现在食客面前的最好状态。宫廷厨房绝对是天下最好的烹饪中心,这里聚集了天下手艺最好的厨师,荟萃了全国最好的食材。汉朝宫廷厨房也不例外,其烹饪的方式让人目不暇接,烹饪技艺放在如今也绝对是国宴的水准。
以如今人们对美食色、香、味的评判标准,以及对营养合理搭配方面追求观念来看,汉代的宫廷厨房所创立出来的美食,都完全符合现代人的味蕾。主食方面,有米饭、稀粥以及各种饼类。
对于肉制品,汉朝人也是大下功夫,炙、煮、煎、腊、脯等技能不输现代,不仅如此,汉朝不仅有熟食品,还有非常时尚的“生食”习俗,如醢、菹、鱼生等食材,这些在当时中,都是人们较喜欢的餐桌美食。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生食”这一习俗是继承了秦朝的传。
当然,这是属于宫廷的美食。虽说民间美食也不少见,但由于地位、贫富的差距,宫廷中的很多美食,还是只为皇帝一人服务的,或者是说为有权有势之人服务的。一些珍贵的食材和菜品,不少百姓几乎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不过,虽说在吃食上因贫富有着不小的差距,但民间的吃食也不见差,主食、副食等方面与宫廷中基本一致,加上家家户户各式各样的烹饪手法,还是基本能够满足百姓的口腹之欲。
既然说到主食和副食,这里就不得不多提几句。主食,汉代主食主要是以稻麦黍粟菽为主,也就是我们称的“五谷”,不过,虽罗列出了五种主食,但其实由于汉朝时期农作物的快速发展,以及饮食文化的发展,“五谷”的范围就更加宽泛了,不仅有稻麦黍粟菽,还有大豆、绿豆、黄豆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方地区多以粟、黍、菽为食,尤其是粟米更是常口粮。《盐铁论》中曾有:“十五斗粟,当丁男半月之食”之说。
南方地区则主要以“稻”为主食,这是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决定的,相较于北方而言,气候环境更为优越,稻米产量就更为可观,尤其是生活在汉代淮河以南地区的百姓,更是家家户户都栽种水稻。
并且,水稻在汉朝其实是最受欢迎的主食,汉代皇室对稻米尤其的钟爱,为了能时常吃到,还派遣专人从南方大规模地运送至北方地区。
“五谷”尚且如此受欢迎,就更别提“六畜”了,更是颇受全国欢迎。“六畜”,主要指马、牛、羊、、猪、狗,与种植水稻一样,“六畜”同样是家家户户养殖的家畜。并且为了能够更好的烹饪“六畜”,“炙、煮、煎、腊、脯”的烹饪方式就应运而生了。
小结:
汉朝的饮食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的开端,也是第一个全面且系的饮食文化,哪怕是到现在,我们依然延续着,传承着。不得不说,汉朝老百姓确实是较“有口福”的一代。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