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重建东汉后,匈奴是如何扰扰边疆百姓的?
秦汉时期,匈奴作为雄踞于北方的游牧民族让中原王朝大吃苦头。白登山之战中,父自立的冒顿单于领导着匈奴大军,让汉高祖刘邦吃了大败仗,自此以后,西汉不得不采取和亲的政策暂缓匈奴对汉朝的威胁。后来汉武帝派遣大将卫青、霍去病等人痛击匈奴,但也只是暂时让匈奴退避,并没有彻底消除匈奴对汉朝边郡的侵扰。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匈奴发展的历史上,冒顿单于堪称是一代雄主,我们对于匈奴的单于,除了熟悉冒顿单于外,大概就是迎娶王昭君的那位呼韩邪单于了。
实际上,在东汉王朝建立之时,还有一位匈奴单于非常骁勇战,他率领的匈奴骑兵屡屡侵扰汉朝的边郡,导致汉朝边地的军民苦不堪言,即使是开创了“光武中兴”的光武帝刘秀,也是毫无办法,只是不知为何这位单于的知名度很低,几乎被人所遗忘,他就是匈奴单于舆。
王莽天凤五年(公元18年),匈奴乌累若鞮单于死,按照“兄终弟及”的原则,其弟左贤王舆继立,这就是“呼都而道皋若鞮单于”,简称“单于舆”。
单于舆对中原的汉朝持敌意的态度,他曾对更始帝刘玄派去的汉使刘飒表示:过去匈奴内乱,汉宣帝辅立呼韩邪单于,导致匈奴称臣尊汉,如今汉朝大乱,匈奴出兵进攻王莽,该是汉朝尊匈奴了。
单于舆的言外之意,就是匈奴将征服汉朝,从此,匈奴内部反汉的情绪开始上升,再加上匈奴自西汉末年以来力量逐渐强大,对汉朝的侵扰活动益猖獗,汉匈自“昭君出塞”以来60年的友好关系开始破。
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割据于安定三水(今宁夏同心县东)的卢芳,自立为西平王。卢芳派人与匈奴联系,单于舆随即迎卢芳兄弟入匈奴,且立卢芳为“汉帝”,并在军事上给予支持。
单于舆企图利用中原战乱之机,扶植割据的傀儡政权,以期汉朝,并把中原逐渐变为匈奴的属地。
不仅如此,单于舆还利用在汉朝边郡的李兴、田飒等割据势力,拉拢他们支持卢芳回内地称帝。
建武五年(公元29年),李兴等人派兵到匈奴迎回卢芳,在九原县(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建立了傀儡政权,并占领了五原、朔方、云中、定襄、雁门等汉朝边地的五郡,此后,匈奴与卢芳联合攻掠,汉朝北部边郡苦不堪言。
那时,刘秀的东汉王朝刚刚建立,还正在进行着一全国的战争,无暇顾及北部边郡,对匈奴的侵扰,东汉朝廷只能在边郡修建固定的寨子,以防御为主。
建武六年(公元30年),刘秀先后派刘飒、韩携带大量财物出使匈奴,试图重修旧好。然而,单于舆态度倨傲,礼物虽然收下了,但攻掠照旧。
建武九年(公元33年)春,刘秀派骠骑大将军杜茂与雁门太守郭凉出兵讨伐卢芳,却因匈奴骑兵万余人前来救援,杜茂大败,率军退入娄烦城(今山西省娄烦县)。
刘秀得报,急调大司马吴汉、横野大将军王常率领部分汉军主力从关中就地北上,又令建义大将军朱祐、破将军侯进、讨虏将军王霸三人率部从洛阳北进,星夜驰援楼烦。
六月,吴汉亲率朱祐、王常、侯进、王霸等四将,总计大军五万余人,与卢芳的部将贾览、闵堪在高柳展开了决战。卢芳又向单于舆请援,单于舆派匈奴骑兵前来增援,汉军再次大败,且损失惨重。
面对匈奴骑兵强大的战斗力,刘秀无奈之下,只得在边郡屯兵防守,他留朱祐屯常山郡(今河北石家庄市元氏县西北),王常屯涿郡(今河北涿县),侯进屯渔阳郡(今北京市密云西南),王霸屯上谷郡(今河北怀来东南)。
同时,汉朝还在边地大建烽火台,又将幽、并的边民迁往内地,以免遭受匈奴的掠。但是,这种以防守为主的方针,并不能有效制止匈奴的南下侵扰。
当东汉王朝的全国一战争基本结束之后,东汉政权的治也益稳固,单于舆企图另立傀儡政权、汉朝的阴谋基本破产,他恼羞成怒,便转为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单于舆联合鲜卑、乌桓部族连续几次入塞,掠汉朝边塞军民。
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匈奴两次攻掠上(今山西长治上区)、扶风(今陕西兴平)、天水(今甘肃天水市)一带。
次年,匈奴又联合乌桓、鲜卑攻掠汉朝边地,代郡(今山西阳高县)以东受害最深。接着,又再次攻掠上谷(今河北怀来东南)、中山(今河北定县)等地。匈奴大肆侵略,“略抄掠甚众,北边无复宁岁”(《后汉书·南匈奴传》)。
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单于舆去世,匈奴对汉朝边地的侵扰才有所改变。
单于舆去世后,其弟蒲奴继立,但因匈奴内部争位不止,互相倾轧内斗,再加上当时又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以至匈奴人畜伤亡过半,使匈奴的力量大大减弱,不得不暂停对汉朝的军事进攻,并派人向汉朝请求和亲,汉匈关系才又再度缓和。
总之,单于舆从公元18年继位后,到46去世为止,在他治匈奴长达28年的时间里,他一手撕坏了汉匈已经60年和睦相处的关系,转而对汉朝边地发动连续不断的侵掠,让光武帝刘秀也是头疼不已,在战不过的情况下,只得采取被动的防守政策,说这位“呼都而道皋若鞮单于”是一代枭雄也不为过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