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还默默无闻时,张九龄是如何预测出他会的?
张九龄,西汉留侯张良的后裔,唐朝时期名相,为后世人所崇敬。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历史上总有一些神奇的预测,让人惊讶到怀疑人生。如吕雉的父亲吕公,第一次见到四十多岁了还不务正业的刘邦,就决定将宝贝女儿嫁给他,原因仅是相貌不凡;如曹,仅凭司马懿有狼顾之相,就断定此人不是好鸟,将来要坏曹家大事。事实证明,吕公与曹果然高明。
唐朝名相张九龄,这二人一点也不差。因为他在“安史之乱”的二十二年前,安禄山还是个无名之辈时,就准确地预测出此人定要,之后还差点了他。
开元二十一年(733),刚过而立之年的安禄山事业刚刚起步,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看上他的聪明狡黠与精通六部落语言的本领,认他为义子,并担任专门抓敌军舌头的捉生将。期间他结识了亲密的战友,另一名捉生将史思明,看来这个张守珪的眼光很成问题,竟然笼络了这么一对活宝为亲信。
由于安禄山伶牙俐齿,反应灵敏。当年,张守珪就派他回长安代表自己汇报工作。于是,安禄山拜见了宰相张九龄。但初次见面,张九龄便下了结论:“乱幽州者,此胡人也。”(出自《唐会要》)
开元二十四年,军功卓著的安禄山升任为平卢讨击使,成为张守珪麾下的一员猛将。但在一次战役中,安禄山轻敌冒进,中了埋伏。依照军法,安禄山断无生路。但张守珪惜才之心顿生,不就这么了这个义子。于是,他将安禄山的功过上奏朝廷,一切全凭圣裁。
奏章先到了宰相手里,一向正直无私的张九龄当即作出批示:“昔穰苴诛庄贾,孙武斩宫嫔。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意思是,既然违反军法,就像司马穰苴斩庄贾,孙武斩宫嫔那样,按照军法执行就完了,你张守珪干嘛多次一举送到朝廷里来?
没想到玄宗不同意,想法外开恩,于是张九龄进谏:“禄山失律丧师,于法不可不诛。且臣观其貌有反相,不必为后患!”玄宗看了一眼张九龄,老大不高兴,认为老张过于危言耸听。当年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卫公李靖,还不是太宗从高祖刀下救出来的!再说一个芝麻大的将军,能翻起什么大浪。
于是,玄宗对张九龄说:“卿勿以王夷甫识石勒,枉害忠良。”意思是,不要以为胡人都是石勒,别错了将才。硬是免了安禄山一死,命他以士兵的身份戴罪立功。
难道张九龄开了天眼,能预知未来?或者是撰写史书的人故意拔高张九龄的正面形象,杜撰出来的?
如果是张九龄通过朝堂上的蛛丝马迹,推断出了天下大势,从而认定安禄山必反。那么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张九龄在我们心中的形象,他不再仅仅是一位能写出好诗的正直宰相,还是一个心思缜密,具有远见卓识的大家。
因为以我们现在马后炮的角度去审视,这件事情还不是什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神猜测。当时,宰相张九龄与玄宗在对待边功边将问题上,一直存在着矛盾。
张九龄担任宰相时期,节度使制度已经卓有成效,并且根深蒂固。大唐已经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九个节度使加一个岭南五府经略使,十个边镇已经拥有四十九万骁勇战的军。而长安只有九万多久不上阵,腐朽不堪的中央军。
不但如此,玄宗还有继续加强边军实力的想法,不断提拔边将入朝为相。在张九龄之前,有张说、萧嵩、李适之,都入朝担任了宰相。
张九龄当政时,玄宗首先要提拔张守珪入朝为相,被张九龄挡了回去,他说:“宰相担负治理天下的重任,不是用来赏赐军功的官职;再说,张守珪打败了契丹就提拔宰相,如果他将突厥、契丹都消灭了又该如何呢?”于是此事作罢。
随后又要提拔河西节度使牛仙客,又被张九龄挡了回去,说他只是干了本职工作,没有必要赏赐。
这些事情,证明张九龄看到了边军边将不断地膨胀,对中央形成的潜在威胁,所以有意识地打压边功,抑制他们的膨胀。
但是张九龄的敏感没有触动玄宗,反而引起了玄宗的反感。因为:首先,成就不世之边功,是一个千古名君的必备条件,没有强大的边军边将,如何打胜仗呢;其次,为了达到上的平衡,必须有一方势力可以牵制相权,而边将无疑是那时最好的选择。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就很好解释玄宗与张九龄对安禄山截然不同的态度了。
存在决定意识,在张九龄的眼里,边军边将已经具备了的环境与条件。再加上冒出来这么个没有接受过儒家思想熏陶,没有忠君爱国思想的胡人将领,张九龄便做出了安禄山必反的判断。
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感叹不已,非常后悔当初没有听张九龄的话,所以专门遣史,去岭南祭奠张九龄的在天之灵。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