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时候人们是如何过中秋节的?有什么活动
中秋节是中国民间的传节,“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为什么小编一起走进了解。
中秋节是中国传节,地位仅次于春节。中秋之夜是一年中最迷人的月夜,人们围绕着“中秋明月”这一特殊天象,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祭月、拜月,赏月等习俗。
时至今,大家在过中秋节时,肯定会吃月饼,与家人团聚。一些条件较好的家庭还会食用大闸蟹,一来可以祭奠五脏庙,二来可以应节。
说到这里,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这样一个疑问,古人过中秋节时会不会吃月饼、大闸蟹,亦或者有别的不同的习俗?
根据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魏晋时,出现“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
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唐书·太宗纪》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两宋时期,中秋夜就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人头攒动,好不热闹。明清时的百姓们不光赏月拜月,以官方为代表开始在中秋节这天通过带有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相关祭祀活动,让老天保佑来年风调雨顺。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生活中的功利因素凸显,加上世俗中的情趣愈发浓厚,中秋成为与年节、端午并列的民俗大节。
故此来说,古人过中秋的习俗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千万不可混淆一谈。
其实无论是古时候还是现代,也无论是中秋端午还是春节,大家过节时,无非有两种东西占据着很大的重。一种是餐桌美食,另一种则是各地不同的风俗。
古人在中秋这天有赏月、拜月、祭月,包括祈求姻缘、还清账目等特殊节俗。
唐宋时期,古人过中秋节主要是以赏月、玩月、拜月活动为主。中秋是一般的社交娱乐性节。到了明清时期,中秋节性质发生变化,人们在赏月活动中加入“祭月”习俗。
那说到底,古人到底如何赏月、玩月和祭月的呢?
赏月较好理解,中秋是丰收的时节(秋收),人们在这天摆好祭祀月亮时的时令果品,表达对劳动果实的享用。
一些才子墨客把酒当歌,对着明月抒发心中情绪,洋洋洒洒写出有关于月亮或者漂亮女子的诗歌,以此来助兴。后衍生出各种游戏活动,包括对月神的崇拜之情,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玩月在宋代已经流行,特别是在江南苏杭地区,杭州西湖“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张岱《虎丘中秋夜》一文详细描写玩月盛况)
拜月就是把月亮当成神灵仙佛,男女俱拜。宋代中秋之夜,无论贫富人家,从能行走的孩子,至十几岁的少年都要穿上正服,登楼或于庭中“焚香拜月”。
男孩祈求月神保佑自己“早步蟾宫,高攀仙桂”(早金榜成名);女孩则祈求“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越长越漂亮)。
明清以后,月神逐渐成为女性崇拜的对象。北京有所谓“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俗谚。
这就好如今,大家总拿月亮来喻女性,拿太阳来喻男性,与明清中秋全国通行习俗是同样的道理。
祭月(拜月),民间俗谚称:“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供神前。”细细分下来,明清两个朝代对于祭月和拜月的风俗又有不同之处。
明朝时期,北京人到了八月十五这天,会去市场上买一种特制的“月光纸”。“月光纸”就是一张黄纸,上面绘有月光菩萨像,菩萨旁边有玉兔持杵捣药。
北京人家家设有月光菩萨神位,供奉西瓜(或者其它圆形的瓜)、饼,西瓜要切割为莲花状。夜间在月出之方,向月供祭、叩拜,叩拜之后,将“月光纸”焚化,撤下来的供品家人分食。
清代北京祭月活动的流程是,“月光纸”由道观寺院免费赠送,题名为“月府素曜太阴星君”。贡品也有变化,清代的北京人会特制祭月月饼,此月饼较常月饼更大更圆。(《燕京岁时记》称:“至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
特制月饼一般在祭月之后就由家人分享,也有的留到除夕享用,这种大号月饼俗称“团圆饼”。
明末清初,北京中秋节新添了一个节令物件“彩兔”,昵称为“兔儿”。人们用黄沙土作白玉兔,装饰以五彩颜色。兔儿制作工艺精美,造型千奇百状,增添了很多的情趣。
喜欢德云社相声的同学,应该会经常听到“兔儿”这一词,尤其是郭德纲经常拿于谦的父亲开玩笑,说他的是兔儿,引起观众哄堂大笑。
在民间,兔儿有“男男之好”的意喻。兔儿这个词用来称呼人绝对不合适,是一种贬义,北方人尤其忌讳用兔儿这个词,大家一定要注意。
南方地区同样也有拜月、祭月的习俗。福建西部(汀州附近)一带,中秋夜有“请月姑”的习俗。
浙江西安、诸暨一带是中秋节这天,由家里小儿女拿钱买糖、米果接着“拜月婆”。杭州、宁波的大户人家在中秋节制作特制月饼,加上时令鲜蔬“宴嫦娥”。
另外,江浙一带中秋祭月有“烧斗香”的习俗。“斗香”是用细的线香编制成斗状,类似如今一些寺庙,用圆形香盘成一个很大的漏斗状。
扬州小秦淮河中秋节“供养太阴”,彩绘广寒清虚府,称为“月宫纸”,以莲藕果品祭祀。
除了赏月,拜月、玩月等中秋传习俗之外,各地在这一天还衍生出五花八门的性活动。如,民间俗称的“合男女”,就是秋收后的主要人事活动。
中秋节前后几天,男女相会,祈求子嗣等习俗合并到中秋节俗之中,女子若想求个好郎君,也会在这天对月祈祷。胆子大点的女子“月下出游”,其大都与婚嫁子嗣相关。
清代的中秋夜,能经常看到妙龄女子盛装结伴出游,深夜不归,俗称“走月”。“走月”的背后隐祈求合欢的意思。
《江夏县志》记载,中秋当晚江夏城中滋阳桥特别热闹,桥上的石龙首成为出行妇女争相的对象,为的就是祈子生育。
南方地区(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普遍流行的中秋祈子习俗。人们在中秋之夜,家中长辈到田间“偷”瓜,将描画成婴儿模样的冬瓜或南瓜送给婚后数年不育的夫妇。
还有的地方用芋头、瓜果、瓦片、石子为象征,用于求个大胖小子。
湘西、黔东少数民族流行着中秋“偷月亮菜”的习俗。传说人们在月光下“偷”这种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就能获得幸福。偷瓜菜的地点,青年男女各有自己的选择,一般都去到意中人的指定地方,共享“幸福果实”。
除了这些,明清民间还有燃灯、结账习俗。中秋燃灯与元宵灯不大相同,这种灯不能移动,俗称“宝塔灯”,主要在南方流行。
宝塔灯,由村童捡拾瓦砾搭成宝塔形状的灯。苏州群众用瓦叠成七级宝塔,中间供王,四周燃灯,称为“塔灯”。
广州人燃“番塔灯”,用碎瓦制作。还有柚皮灯,用红柚皮雕刻各种人物花,中间安放一个琉璃盏,红光四射。
另外一种是茉莉灯,这种灯香气四溢。安徽、江西、湖南等地都有砌宝塔灯的习俗,流程大致相同。燃烧宝塔灯的行为,有着借助佛家力量获得生活平安的寓意,成为世俗观念的表达。
而中秋和过年一样,对普通工商民户来说,需要向债主结清钱债。民间口耳相传“凡钱债至五月节、八月节,必清结,谓之节关,中秋视端午尤重。”
中秋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算账,甚至超过年终,也是老板与雇员续约或终止契约的时。大家各怀心事,欠钱人需要还钱,店里伙计、佃户怕被东家辞退,这可是“士穷乃见节义,酒食游戏相争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
说完了中秋节的习俗与各地五花八门的活动,再来和同学们简单聊聊,古人在中秋节这一天会吃哪些应节食物?
大家肯定想问,古人吃不吃月饼?答案是肯定的,不过古时候月饼不叫做月饼,而是有称呼,制作工艺也不尽相同。
现代月饼五花八门,我所知的就有京式月饼、广式月饼、苏式月饼、甬式月饼、台式月饼等。饼的形制及加工方法,都有自己的特色。
古人也吃月饼,被称为“团圆饼”,苏东坡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
直至明朝,亲友间互送月饼成为普遍节俗。
明·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呼为月饼。市肆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
清朝末年,前门致美斋的月饼为“京都第一”,上面绘有月宫、蟾蜍、玉兔等图案。江南人家同样以月饼为中秋节的礼物,互相赠送,以示友谊。
光有月饼也不行,古人在中秋这一天还会食用食物。
《礼记·中庸》一书云:“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在北方,中秋节前后正是农忙的子。北方人过中秋时,每逢中秋夜都要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北地区的人们用面粉自制一种大花馒头,当作月饼;东北人备上西瓜、哈密瓜、葡萄、苹果、南果梨(辽南特产)、团圆饼(月饼等)等传食物赏月。
南方的人家则会把餐桌搬出门外,桌子上摆放月饼、柚子、橘子、苹果、汤圆、桂花酒过中秋。
达官贵人们则兴吃螃蟹(以大闸蟹最佳),佐以酒醋、石榴。院内向东还要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冠花、毛豆枝、芋头、花生萝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大号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总之是排场十足,琳琅满目。
在此基础上,古时候各地还有很多不同的中秋食物。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当地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
江浙人喜食“藕盒子”,又称藕饼,与月饼有异曲同工之妙。
西安一带每到中秋节,当地每家做馍,称“团圆馍”。馍有两层,中间加芝麻,馍上有一个圆圈,象征中秋之夜,圆中刻“石头”一块,上面还有一个小猴子图案。
山东庆云、诸城、临沂、即墨、冠县、莱阳、广饶、等地还会制作一种叫做“麦箭”的食物。它先用白面摊成煎饼,再加上馅料,然后卷成筒状蒸熟。
江南一带,南京人中秋必吃“桂花鸭”和“桂浆”。桂浆又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
除以上传食物外,还有糍粑、桂花糕、桂花酒、桂花糖,栗子糕等应节食物。
中秋节的主旨是团圆,这一天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月亮节、团圆节,包括祭月、拜月,赏月、玩月、走月等传习俗。
古人与现代人在过春秋节时所吃的食物,开展的活动民俗虽然不尽相同,但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都有着古老的渊源。
仰望着天空满月,闻着阵阵花香,与家人品尝美食,已成为中秋节的有享受。无论吃啥喝啥,节俗文化是不同时代的精神变革。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