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有没有出现近视眼 古人近视又是怎么解决的
对古时候电子产品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时候没有电子产品,古人会有近视吗?
有近视的朋友可能非常苦恼,因为一旦离了眼镜几乎是十米之外人畜难辨、五米之外男女不分,洗澡时连沐浴露和洗发水都是鼻子闻的,那么在古时候有没有近视眼呢?如果有的话,没有眼镜矫正古人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现在的近视人群大部分都是看多了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不过古时候是没有这些东西的,那时到处都是山清水秀的风景,也不会躺在沙发刷微博抖音,而且古时候对于行起坐卧的仪态很重视,很少有人趴在桌子上读书写字,所以按理来说古人应该不会得近视,可实际上古时候也有不少近视眼,他们大部分都是读书人,因为古时候纸张书籍非常珍贵,所以书上的字非常小看起来很废眼睛,有些人为了科举夜苦读,十年寒窗不得近视才怪,还有些人买不起书,只能去有钱人家里借书,为了尽快看完归还他们只能通宵达旦地阅读或者抄写,但古时候又没有电,看书只能点煤油灯和蜡烛,家里穷的还要凿壁偷光或者囊萤映雪,久而久之也导致了不少近视人群,如先秦的韩非子就是一个近视眼,还有砸缸的司马光,他“素有眼疾,不能远视”,看不清远的地方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近视,白居易还曾写诗调侃过自己近视: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意思是说晴天眼前都跟有雾似的,没到春天眼前感觉全是花,看来白大诗人散光很严重啊。
既然古时候有这么多近视眼,那么他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估计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中医了,中医对于近视眼的确有记载,不过那时称为“目不明”、“视歧”,视歧就是近视加散光了,古时候的医载,目不能远视是因为:“劳伤脏腑,肝气不足,兼受风邪,使精华之气衰弱”,简单来讲就是肝出问题了,孙思邈的《千金方》有70多种矫正视力的方子,不过这些都是预防保养的,作用可能跟眼保健差不多能够预防近视,对低度近视应该也有些作用,但对于那些离不开眼镜的近视人群来说,这些方子非常肋,所以各位近视的朋友就别忙着翻《千金方》,否则现在也不会遍地的眼镜店了,另外还有一些针灸、按摩之类的办法,作用和上面说的差不多,缓解缓解疲劳压力还是可以的。
中医没有办法解决,古人只能想别的办法了,《石林燕语》记载过一则故事倒也是种解决近视的办法,故事的主人公是欧阳修,他也是一个高度近视,看书需要贴在脸上,堂堂文坛领袖,这样子看书像什么样子?所以欧阳修专门请人读书给他听,尝试了一段时间后欧阳修觉得这个办法不错,后来上班让人把公文读给他听,自己再口述处理方案,但是这样的方式不是谁都能效仿的,首先得有钱,另外这也只能替代看书,要是给红颜知己写几首情诗,总不能请人代劳吧,文坛宗师的脸面还要不要了!除此之外古人就没别的办法了吗?
其实古时候也有眼镜,而且先秦时期就有了,既然有眼镜,古人为何不用呢?
根据考古发掘,先秦时期就有关于眼镜的记载,江苏的一座汉墓还曾出土过眼镜,不过那些都是单片的放大镜,使用水晶制成的,可以将物体放大五倍左右,毕竟墨子曾阐述过很多光学理论,其中也有凹凸镜效果的描述,古人从中得到灵感制造出放大镜并不稀奇,北宋有个很八卦的官员叫史沆,他有很严重的近视,因为断案文书看不清楚,史沆便用水晶磨成了一片眼镜,放在眼睛前就能看清楚文书了,当时的人都把眼镜叫做叆叇(ài dài),据说是音译过来的名字,也不了解是音译了哪国的语言,郑和下西洋时,西方国家送了十副眼镜,明代中期某些传教士、胡商进入中国,又有一些眼镜流入。
明末时期苏州有个叫孙云球的人,他看到近视人群拿着单片眼镜看东西极不方便,于是根据西方的流入的眼镜苦心钻研,发明了一种研磨镜片的机器——牵陀车,之后他又摸索出了验光的技术,能够根据老花、近视等情况制造出不同度数的镜片,由此近可以小批量生产,但普及还远远不能,因此非常珍贵,一般都是王公大臣才能用得上,有钱的商贾也能花钱在外国商人那里,那时候戴副眼镜就跟带了名表似的,各种珍稀材质的眼镜盒也应运而生,人们把眼镜盒穿上绳子挂在腰间,还垂着几缕流苏,招摇过市感觉倍有面子,再精致方便的眼镜都不上一双明亮清澈的双眼,所以各位朋友都要好好爱惜自己的眼睛。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