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道勾践是小人,范蠡为什么还要辅佐他?

  明知道勾践是个“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的小人,范蠡为什么还要辅佐他?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

  一、范蠡需要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

  据《越绝书》等史载,范蠡出生在楚国,从小就时而糊涂时而清醒,“然有圣贤之明”。

  人们都认为他患有,但当时身为楚国县令的文种却慧眼识英才,派手下去请,结果手下人回来说范蠡得了疯病。文种笑着说:“士有贤俊之姿,必有佯狂之讥,内怀见之明,外有不知之毁,此固非二三子之所知也。”于是亲自驾车去请,但范蠡却避而不见(一说躲进墙洞里学狗叫)。

  突然有一天,范蠡告诉兄嫂:“今有客,愿假衣冠。”果然文种再次来访,两人促膝长谈,“终而语”。他们认为“东南(吴、越之地)有霸兆,不如往仕”,于是在公元前511年一同来到了越国,受到了越王允常(勾践之父)的赏识,成为越王身边的重要谋臣。奇怪的是,自从范蠡在越国找到了施展毕生才华的军事舞台之后,他所谓的“”竟不治而愈。

图片.png

  由此可见,范蠡不合时俗的反常表现,只是因为当时的楚国黑暗,以致空有文才而不被任用,满腹经纶却无从施展。因此,学富五车的范蠡迫切希望引起人们的注意,迫切需要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

  二、范蠡需要一个证实才德的机会。

  据《国语?越语上》记载,范蠡在跟随勾践入吴为奴前对勾践明言:“兵甲之事,种不如蠡;镇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可见范蠡对自己的文韬武略极为自负,但现实是勾践在他的辅佐之下一败涂地。如果在此危难时刻一走了之,不仅自己的军事才能无从体现,其人格也将被贬得一文不值。

  何况在范蠡和文种刚到越国毛遂自荐时,大夫石买就讥讽他们:“炫女不贞,炫士不信。客历诸侯,渡河津,无因自致,殆非贤。”在石买看来,他们都是只会说大话的不忠之人,是周游列国都没将自己推销出去的无能之辈,全面否定了他们的人品和才能。这些话曾经深深刺伤了范蠡的自尊,导致他负气出走,幸得越王允常派人将他追回。

  如果范蠡在勾践兵败落难时刻离他而去,岂不将石买的污蔑之语一一证实?因此范蠡不但没走,反而再次申明自己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文种有不凡的治国才能,而且甘冒生命危险,跟随勾践入吴受苦受辱,表现出过人的胆识和高洁的品格。他不仅要以此证实自己的忠诚守信,而且要用灭吴的行动来证实自己的军事才能。唯有如此,他才能心无惭意、脸无愧色地离开。

  三、范蠡没有更好的去处。

图片.png

  据《史记》、《越绝书》等史载,范蠡小时候,楚国国君是弑王自立、荒残暴的楚灵王。他酷爱细腰,建章华之台,穷奢极欲,最终失去民心,被其弟弃疾(楚平王)推翻,落个被、自己被饿死的下场。但继位的楚初王软弱胆小,被弃疾设计惊吓而。

  于是,“平王(弃疾)以诈弑两王而自立”。楚平王是个“亲小臣而疏骨肉”的荒暴君,他宠幸臣费无极,暗地迎娶太子的未婚妻孟嬴(秦景公之女),又因担心太子心怀怨恨而追太子,并害太子太傅伍奢父子。面对这样一个小人当道、乌烟瘴气的楚国政坛,范蠡无门路也不愿意报效楚国。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