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唯一看走眼的谋士,此人究竟是谁?
刘备唯一看走眼的谋士,此人究竟是谁?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多数人都对《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人物有所误解,在大是大非面前认为曹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不是忠臣良将所为,喜欢刘备的温和仁义,殊不知历史的进程从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意志而转移,感觉刘备的蜀国被灭亡只是“蜀”。
可是纵观历史就会发现曹魏政权上的能人将才是三国的实写照,其中有一人,他弃刘备而择曹,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认为刘备并不是一个良主,毕竟三国是一中国历史上的乱世,乱世之人的生存法则是“良禽折木而栖”,忠与不忠对于乱世求生存的人而言显得有点多余。
一、出生名门望族难掩乱世才气
三国时期乱世英豪辈出,最出名的莫过于刘备与曹的天下之争,曹是乱世之雄,而刘备却一心复辟汉室王朝,这注定是一对宿命的仇敌。虽然刘备在历史上的评价很高,但是他的一生起起伏伏,尽管有诸葛亮、关羽、张飞这样的忠臣谋士辅助,可依旧不能逃过蜀国灭亡的悲剧,这主要还是刘备自身的性格缺憾导致,毕竟群雄逐鹿的乱世可不敢有任何妇人之仁。
1、徐州劝说无果投身曹
刘备与陈群之间的关系是因为自己的父亲,公元193年,曹攻打徐州,刘备应邀前往徐州增援,随后留在徐州与陈纪重逢,那时陈纪的陈群也在徐州,陈纪就让陈群去拜见刘备,刘备是惜才之人,初识便觉得陈群才华横溢,便非常看好这个年轻人。
由于老家豫州处于战乱之中,刘备被举荐成为了豫州刺史,刘备便将陈群带着身边成为幕僚,成为别驾从事。后来陶谦准备将徐州让给刘备,刘备欣喜若狂的准备接受,预备把徐州作为自己建功立业的大本营,此时的陈群却建议刘备不要去徐州,继续留在豫州稳扎稳打。
但是刘备这一次却并没有听从陈群的建议,而是执意前往徐州,最后的结果自然是败走徐州。其实从这个故事本身来说,刘备执意要获取徐州,是出于自身的考量。
此前刘备两让徐州,最后一次陶谦病重前再请刘备前来接任,第三次将徐州让给刘备,这一次刘备推脱说:“可让您的二位公子”可陶谦千叮咛万嘱咐,不能让他的参与徐州的重大决策,最终陶谦病逝,刘备接管了徐州。
刘备认为此前的三让徐州已经在他在徐州留下了一个好名声,徐州的很多豪门士族大家都会拥戴他,他在徐州既然有人拥护,必然不会缺少钱财,处于乱世之中的刘备既需要人才更需要财力,所以他执意接任徐州。
相豫州,陈群分析了他留在豫州的机会和发展可能,认为豫州可以作为自己创业的基础,最重要的是可以暂时稳住脚跟,不与多方势力周旋,待自己发展壮大后可以成就一方霸业。
《三国志·陈群传》载,陈群劝阻刘备说:现在,袁术还很强大,如果将军您去徐州,一定会和袁术起冲突。如果吕布在后面偷袭将军,将军虽然得到徐州,也很难保得住。
事实正如陈群而言,刘备在对付袁术时,吕布背后插刀,刘备败走徐州。这是陈群第一次为刘备献计,也是唯一一次,因为最后陈群投曹,且做到了三公之列,辅佐曹魏三代政权,可见此人的才能堪诸葛孔明。
2、曾入吕布麾下却得到曹重用
陈群并没有跟随刘备前往徐州,而是离开刘备进入吕布的麾下,这在战乱纷飞的三国来说并没有什么错,选择良主也是当世谋士的一个重要决策,更何况出生颍川世家陈氏的陈群呢?
陈氏家族是颍川的名门望族,其祖祖辈辈里也曾是混迹京圈的官僚人士,是典型的士大夫阶层。陈群出生在如此豪横的家族之中,无论是家风还是才气都会受到强烈的熏陶,年少之时便饱读诗书,学富五车,是公认的青年才俊。
况且当时的陈氏家族根基在豫州,陈群劝说刘备继续留在豫州也不是不无道理,毕竟有颍川陈氏这样的士族大家支持他,他也可以在豫州获得呼风唤雨的地位,只是刘备一步走错,步步走错,接任徐州最后败走徐州。
陈群在刘备身边受挫之后便投奔吕布麾下,不过从历史上众人对吕布的描述来看,他除了勇猛且于管理军队以外,并不见得此人是一个可以一天下的领导者,身处乱世的诸侯除了需要英雄气概以外,更需要曹、刘备那样的帅才,因此吕布最后成为了一名乱世英雄,既然是英雄终究会有落幕的那一天。
建安三年,即公元198年,曹亲自率兵征讨吕布,下邳之战由此展开。经过这场战争,曹打败吕布,控制了吕布的所辖范围,而此时的陈群也在败军之地。
曹无论如何算不上英雄,但是作为一名乱世的雄,他一无二,他爱才、惜才,礼贤下士,做事果断,并不像刘备那样优柔寡断,对于陈群的才华,他早有耳闻,所以他对待陈群是亲自出营谒见陈群,以礼相待,并任命其为司空。
陈群因为曹的礼贤下士的举措,而选择加入曹营,说明陈群与曹一见如故,后代的史书都对陈群的这种行为判定为投荣叛主,可是吕布被曹打败并不是陈群的错,何来的投荣,最重要的是陈群只是成为了吕布营帐下的一名小官,在吕布死前并没有与曹沟通,何来背叛。陈群只是重新选择了一个阵营加入,并且这个阵营才是正成就自己才华的地方。
二、辅佐曹魏三代君主 功绩显赫
如果把曹放在现代,看成是一个创业型的大公司,司马懿是CEO,而陈群就是HR总经理,那时的曹为扩大自己的势力,迫切需要广纳贤才,在这方面陈群的才能显得尤为重要。
1、九品中正制 士族兴起
历史上最出名的人才选拔制度是科举制,它曾很长一段时间成为封建王朝的人才选拔制度,其实在此之前,陈群开创的九品中正制也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之法,是建立于魏晋时期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
在九品中正制之前是两汉时期的“察举”和“征辟”,这种人才制度让基层官员形成了的风气,并未选举出正意义上的人才,缺少公平公正的选举制度。因此东汉末年有民谣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行,父别居”,这就是当时的实写照。
其实早年间九品中正制就有雏形,九品中正制中的“九品”指把人才分为九个品级,这一制度最早成于建安年间,曹成为汉廷丞相,当时军中选将用人,直接采用本地人互相推荐的制度,随后北方一,九品中正制的正式出台。
建安二十五年,曹病逝,其子曹丕继魏王位,更改年号,为了争取士族门阀的支持,曹丕开始改革中央及地方的选举制度,他任命陈群为吏部尚书,陈群以旧制不能尽选人才为由,把原存于曹氏军中的九品制度移植了过来。
为使朝中人士都能接受,他选用本地的贤能之人主持当地人事档案的调查整理工作,并给这种职务赋以“中正”的名称。至此,“九品中正制”全面成形并以正式的选举制度登上舞台。不过这个制度正的问题是举荐人在举荐人才时容易掺入个人感情,随着士族门阀对话语权的全方位垄断,在人才的选举过程中,着重门第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这种制度只是回应了时代的需求,那时的曹丕既需要士族门阀的支持,笼络他们是成为自己的骨干,以此来遏制曹氏宗族的势力,所以这种制度带起了一个新的阶层——士族,这为两晋时期的祸乱埋下了伏笔。
2、托孤大臣 恪尽职守辅佐曹睿
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去世。按照曹丕这位皇帝的临终安排,陈群和司马懿、曹、曹休四人成为托孤大臣,从而辅佐魏明帝曹叡。魏明帝曹叡即位后,陈群被册封为司空。因此,位列三公之一陈群,与另外一位托孤大臣司马懿并驾齐驱。
曹睿时期当政时期,陈群依旧恪尽职守,总是劝说曹睿不应该只图奢靡享乐的生活。公元235年,曹睿大兴土木,征发百姓服徭役大修宫殿,导致名不聊生。陈群几次上奏劝谏曹睿必须以天下民生为重任。236年12月,陈群病死,谥靖侯。其子陈泰嗣任,陈泰是曹魏重要将领,曾领兵抵抗姜维发动的北伐战争。陈氏家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任,成为大士族——颍川陈氏。
3、开国元帅 士族大家之后出
我国著名的战略军事家、家就是这个家族的后人。是开国元帅,是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戎马一生,功勋卓著,为争取人民解放的事业和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倾尽毕生心血;时候一到,一切都要彻底地报销!他用无私无畏的凛然正气书写一代儒将的风范。
结语:
纵然历史从来都是时势造英雄,不过英雄从来都是推动时代发展的主力,陈群是刘备痛失的一个人才之一,这也注定了蜀国的政权必然也会在诸葛亮的离去之后走向衰败,毕竟打江山的人和守江山的人不是一个人。陈群很显然看到了刘备骨子里的性格,他并不是自己能辅佐之人,事实亦是如此,所以现在的人在选择老板这个问题上也要慎重考虑,士为知己者死,谋为知己所用。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