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夏天会用冰块去消暑 古人的冰块是怎么来的
对古时候夏天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人夏天用的冰是哪里来的?
古人夏天“吃冰”这事儿,在“古典名著”《笑林广记》里就有生动描述:一傻女婿大夏天去岳父家吃饭,吃到了岳父特意准备的冰块。深感凉爽的傻女婿,偷偷摸了两块冰带家去。谁知到家后冰已化成了水。满脸懵懂的傻女婿惊得连连嗟叹:“奇!如何撒出了一脬尿,竟自逃走了。”
可以说,发展到明清年间,“吃冰”已经进入了中国古人的夏季常生活。不懂“冰”的,基本就是《笑林广记》里的“傻女婿”。
而在中国古时候,每逢炎炎夏,古人对“冰”的消耗量,也是无惊人。中国历代王朝都有“颁冰”的隆重典礼,即在夏到来时,将上好的冰块赐给朝中大臣们。在明清年间以前,往往只有柱国大臣和王公贵族才可享此荣耀。如盛唐年间只是小官的杜甫,就以“敢忘宫恩玉井冰”的名句,表达了对“赐冰”的渴望。发展到明清年间,“赐冰”的福利更扩大,京城各级衙门大小官员,都可以从立夏起,凭“冰票”领冰。
当时这些“官老”们,消耗冰块的数量有多少?唐朝时,王公大臣夏季时要饮“冰酒”,杨国忠等权臣在夏季办宴会时,还要立起“冰山”。那年头“家里有冰”,可“家里有矿”撑场面。而以清朝《帝京岁时记》的记载,仅国子监一家,每年夏天就要“领冰七方”。而乾隆八年这一年,京城大小衙门领冰更在“土窖十万额冰内取用”。除了“赐冰”外,当时还要“赐冰汤”,紫禁城内设有冰桶,专供办事官员饮用,每天的消耗量也是惊人。
而除了官员外,民间“吃冰”更是习俗。特别是唐宋年间起,原先只是权贵“专享”的冰块,越发流传民间。唐朝时就有商人“卖冰于市”。宋朝时“卖冰”更成了大城市的时尚,还出现了果汁与冰混搭的“冰酪”,公认冰淇淋的前身。宋朝大诗人杨的诗篇里,常见“卖冰”“吃冰”的经典名句。其“冰雪一窑活一家”的咏叹,更缩影了“冷饮业”在当时的角色——对于老百姓家来说,这就是“商机十足”的朝阳产业。
发展到“明清年间”,“冷饮业”这个朝阳产业,也在全国红红火火。贵族士大夫们夏品尝的各类“冰酪”,早就花样翻新。城市里的普通老百姓家,夏季里饮用“冰水”“冰镇酸梅汤”也成时尚。明朝《帝京景物略》记载,每年立夏之后,北京城里小贩,就开始走街串巷“卖冰”。江南的很多城市,每年都要从北方大量“买冰”储。
而且,古时候老百姓夏季“买冰”“用冰”,也不单单为了食用。更重要的用途,就是蔬果保鲜。如明朝时浙江特产的大黄鱼,明初时还主要做成鱼干贩运到北方,后来由于“冷冻”技术发展,捕捞上来的大黄鱼,都用冰块冻住,然后经大运河运来,出现在北京市场上时,竟然还都是新鲜的。另外明清年间的水果商人,也常用冰块储水果。发展到万历年间时,还因此出现奇景象:北京集市上的新鲜海产品,因为数量太多,竟猪肉还便宜。
想要造就这“奇迹”,那是得用不少冰。
而除了这些用途外,冰块还是古时候重要的“药材”。如南方的冰块,由于南方气温高冰块薄,所以当地往往冬季时在冰块上撒盐,夏季时就可以食用。常用来“解暑愈病”。《本纲目》也记载,夏季时将冰块敷在膻中穴,可以治疗“热盛昏迷”。在“医疗工作”里,冰块的消耗量也不少。
甚至,古时候中国人“夏季冰块消耗量”,还惊到了当时来访的外国人。明末传教士的笔记里,就有对中国“冷饮”的记载。1721年,出使大清的使者BELL,吃惊的在北京看到了“黑龙江大鲟鱼”。这些大鲟鱼从千里之外的黑龙江畔运到北京,一路全冰块冷冻,到达北京时竟依然新鲜无。通过他的记载,后来欧洲的渔民们也有样学样。18世纪末时,这种“冷保存”技术才风靡了英国捕鱼业。
那么问题来了,在中国古时候夏天里,应用于各行各业,消耗量惊人的冰,究竟是怎么来的?较“小众”的办法,就是“人造冰”。在《淮南万毕术》等典籍里,就记载了各种新奇的“夏造冰”方法。但在古时候科技条件下,这种方法获得的冰还是有限,“主流”的办法,一直是“采冰”与“冰”。
早在商周年间起,中国历代王朝就高度重视“采冰”,周朝负责采冰的官员叫“凌官”,储冰块的冰窖叫“凌阴”。1976年考古队在雍城发现的春秋时代“凌阴”遗址,深达1点8米,可冰190立方米。采冰也有“绩效考核”。《唐六典》规定“每岁冰一千段,方三尺,厚一尺五寸”。这个苦活以韦应物的形容说,是“腊月深井汗如雨”。直到唐朝时,中国冰块的产量依然有限,多是供权贵享用。
但宋朝以后就不同了,随着开凿技术和冰技术的进步,冰块产量大增。明朝《帝京景物略》里就记录了当时采冰的劳作场景:每次都是凿出一尺见方的冰块,然后将大冰块运进两丈深的地窖储。当时的采冰运冰技术已经非常先进,采冰时先放水“涮河”,然后用六尺长的冰镩来采冰。冰窖里还有百年老榆木做成的“冰板”,放冰时冰块沿着冰板滑下,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所以,明清年间,单是北京城的“冰”数量,就是大大的飞跃。单是紫禁城里的“内窖”,就冰两万五千块,西门外窖冰五万六千块,德胜门外地窖冰三万六千块,景山外冰五万七千块。官府的冰窖都要用琉璃瓦建造,且采用石灰灌浆,隔热能力非常强大。别管外面何等酷暑,里面拿出来的,必然是凉爽的冰。
这些还都只是“官窖”的冰,另外老北京还有大量的民间“冰窖”。北京很多“冰窖胡同”名字,就印证了当年火热的“冰业”。而除了北京之外,明清年间全国各地民间,“冰”也都不是新鲜事。如在炎热的江浙地区,都有大量的“冰窖”“雪窖”,用于冰消暑和生鲜冷。特别是苏州一地,明末时的“冰厂”就有十五六处,后来清军南下时听岔了,还以为是“兵厂”,差点全给毁干净……
但不管怎样,这越发发达的“冰”业,不但造福了古时候的夏生活,更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科技文明对于生活的意义,简单“一块冰”,就是多少回味在其中。
参考资料:李佳《清朝北京冰窖冰技术研究》、商传《走进晚明》、傅维康《古人的冰与用冰》、孙清廉《古人食冰趣事》、邱仲麟《冰窖、冰船與冰鮮: 明朝以降江浙的冰鮮漁業與》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