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范蠡齐名的谋士为勾践复国立下汗马功劳,为什么最后不得终?
与范蠡齐名的谋士为勾践复国立下汗马功劳,为何最后不得终?不清楚的网友们可以和为什么小编一起看下去。
要说到当年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大家肯定津津乐道、耳熟能详,尤其是他身边的谋士范蠡更让人看成是智慧的象征,传言他最后与西施泛舟西湖,非常乐哉,还坐拥万千家财,让千百年的人都非常艳羡。然而在当时勾践的身边,不只有范蠡这一位谋士,还有一位对勾践复国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人,就是文种。这位能臣之所以不如范蠡出名,可能就是因为他最后没能看清形势,没同范蠡一样及时归隐,惹来了身之祸吧!
话说文种此人起初并不是越国人,他是土生土长的楚国人。在那个时代,文人贤士们的国家观念是较弱的,他们通常在各国游历,哪个国家重用他们就为哪个国家效忠。可是也有传言说文种是楚王为了表示与越国建立友好外交关系,派文种去协助勾践的。不管他到越国的原因是什么,他都履行了一个忠臣的责任,他为越王勾践的复国大业出了七条对策,勾践只用了其中三条就成功的耗空吴国,取得了最后的成功。可以说若无文种此人,越国的复国大业更要难上加难。
在文种刚到越国时,吴国与越国的关系虽然不好,但也还没到最后决战的时候,而那时的勾践较刚愎自用,对于忠臣的良策并不放在心上,只一味的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文种为了劝谏勾践,用上了“寡妇三哭”的手段来逼迫勾践就擒,甚至有时还以死相逼。我们且不论他的手段到底行不行得通,就他这种劝谏的精神就足以看出他是一个绝对忠诚的臣子。而勾践也深知这一点,所以在越国惨败自己要到吴国当俘虏时,他才将越国交给文种打理,这个时候,他们是最忠心的臣子和最诚恳的帝王。
而在勾践被吴王放回越国时,文种也发挥了他最大的价值,不仅辅佐勾践将越国打理的井井有条,还奉上了七条计策作为覆灭吴国的手段。而历史也证明文种的确是一个天才的策略家,我们现在众所周知的送西施迷惑吴王的计策就出自文种的伐吴七术,后来的故事我们也非常清楚了,吴国内讧,实力大幅削弱,此时的越国已是国富兵强,最后谁输谁赢一眼便知。
而勾践此人,正如民间百姓经常形容的那句话;“可共苦不可同甘。”范蠡跟随在勾践身边多年,早已熟知他的性情,在越国复国后就请求归隐田舍,不再奢求封侯领赏,他在临行时还给文种留了一封书信,正是那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睿智的文种怎么能不理解其中的深意,然而他并未听从范蠡的建议,有不少人都认为他是傻,看不清局势。
可是在我看来,能写出伐吴七术的人绝非等闲之辈,他的眼界甚至要范蠡还要深远,他不走,是因为他在乎的不是个人的生死,而是为国尽忠,为民尽力。他看得出如今的勾践想的是争王争霸,扩张土地,而一旦战争四起,这受苦受难的还是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啊。文种一生的信仰就是让百姓休养生息,而自己一旦离开,朝中连个劝谏越王的人恐怕都没有了。他是为了自己的信仰,将生死置之度外。
而最终文种被人捉住了把柄,被勾践借口处死了,他之所以含冤而死,不只是因为他的智谋让勾践害怕,怕他有一天会威胁自己的王位,还因为他和勾践此时的主张完全相悖,而勾践容不下和自己作对的人。如此悲剧,也只能感叹他生不逢时吧,希望他来世能出生在和平年代,实现自己的抱负。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