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岁学射箭八岁会骑射,揭秘曹丕的一生是怎样的?
接下来为什么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实的曹丕 ,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黄初六年冬天,曹丕来到广陵阅兵,此次阅兵声势浩大,参加阅兵的共有十多万人,旌旗数百里。只可惜那一年天气极其寒冷,曹丕决定停止南征计划,班师回许昌。
黄初七年正月,曹丕本想回到许昌暂住,但曹丕到达许昌门前,城门突然崩塌。曹丕非常介意,于是命令大军开回洛阳。同月到达洛阳后,曹丕身体可能已经开始出现不适的征兆。在三月时曹丕病重,五月在立太子且设置好辅政大臣后驾崩,享年三十九岁(虚岁40)。
经过《三国演义》的描述,曹丕的人设与历史中多多少少有些不同,虽然大家可能通读了《三国志》,但我们仍很容易忽略《文帝纪》最后的几段话。细心地朋友可能发现过,这里记载着曹丕的回忆录。
今天我就来分享下这个回忆录,曹丕是从董卓之乱时下笔的。
曹丕指出,初平元年,董卓害少帝死太后,以致于王室颠覆。四海百姓刚刚遭受完灵帝中平年间的乱政,又赶上了董卓造逆,人人自危。当时“山东”的各位豪强郡守,秉持春秋大义,掀起了一股讨贼风波。大家都纷纷兴义兵,联合富人和势力强大的氏族进行“相会”。战时,兖州和豫州而来的军队和董卓军在荥阳大战,河内部队在孟津大战。在此背景下,董卓天子在西边的长安定都。久而久之,“山东”诸侯之间的实力渐渐产生区别,大的控制多个郡国,中的占据城池,小的却只能率兵漂泊不定,导致了很严重的势力吞并情况。再加上黄巾军和山寇趁此时扰乱天下,残害生灵,导致地方百姓“望烟而奔”,看到扬尘会主动弃城逃跑。那些可怜的百姓接连死亡,其骸甚至暴露在荒野上。
曹丕回忆,自己五岁多的时候,父亲(曹丕)考虑到天下大乱,因此开始教导自己学射箭。六岁时基本掌握了射箭技能,此后又开始学习骑马,直到八岁自己练成了骑射的本领。当时仍是多事之秋,因此父亲每次征战自己都需要随征。在建安初年,父亲曾经南征荆州,来到宛城后张绣投降,却在数后反目,以致于曹昂和曹安民遇害。当时我只有十岁,乘马得以逃脱。
曹丕指出,文武之道需要兼得以备不时之需,我生于中平年间,成长在戎旅之时,因此年少喜欢弓马一直到今天。自己能够为追求禽类动物而追逐十里,骑射时拉弓可精确射准百步外的目标。有了这些前提,现在自我感觉身体情况越来越好。建安十年,平定冀州后我们收到民族进贡的良弓和名马。那一年的春天万物复苏,和风徐徐,浅兽肥。鉴于此,我和曹子丹(曹)一起在邺城西边打猎。经过一天的狩猎,我们收获了九头獐鹿,野兔三十只。
曹丕表示,不久之后大军南征曲蠡,荀彧奉命犒劳军队,见到我之后我们就开始谈论。
荀彧称听说我于左右射箭,这实在是很难得的。
我当时分享了自己的小目标,即“执事未睹夫项发口纵,俯马蹄而仰月支也。”
荀彧听后发笑表示认同。
我紧接表示,田埂之地的路都非常熟,虽然百发百中,但感觉并没什么大不了的。如果我驰骋在原上,狩猎野兽和飞鸟,若是也能百发百中,这种感觉才最美妙。
曹丕补充,当时军祭酒张京也和我们一起就坐,听罢看着荀彧并拍手对我称赞。
曹丕强调,自己也曾经学习击剑,看到过很多有名的剑客。当时四方剑法各不相同,只有京师的剑术最好。桓、灵之间,著名的剑术王越在京师非常出名。河南一个叫史阿的人自称曾在王越处学习剑法并出师,我正是从史阿处学习的剑法。我曾经和刘勋、邓展等人一起饮酒。当时我听闻邓展此人臂力强劲且懂众多兵器,他还自称能够空手接白刃。当时我和邓展论剑良久,公开指出了邓展学艺不精并请求切磋。酒过三巡,耳根发热,我二人取来甘蔗权当武器并下殿切磋,经过一番交流,三次击中邓展的手臂,大家看到这个结果后都哈哈大笑。邓展并不服气,请求再切磋一次。自己就虚心表示自己的剑较快,很难击中面部,因此只是打到你的胳膊。邓展却不耐烦要求再次切磋一下,自己看出此次邓展会猛攻中路,就假意主动进攻暴露破绽。邓展果不其然打算中路偷袭,自己迅速后退一步闪开后从上方砍下,甘蔗一下就打到了邓展的头部,这下让在座宾客一片叫好。剑术赛结束后,自己和邓展继续喝酒,自己就笑着劝邓展抛弃旧的剑法而学习新剑法。话音未落,满座宾朋都欢笑起来。
曹丕继续描述,凡事不可以总是说自己的特长,我曾经酷爱武艺却轻视学业尤其是作对子,一度产生偏科的现象。后来我跟随袁敏学习作对,经过学习我掌握了对对子的技巧和经验。以后每次遇到袁敏,我都要与他狭路相逢,决斗对对子。此外,自己于“弹棋”。当年京师有数位“弹棋”,我常常遗憾自己下不过他们。
曹丕最后提到学习问题指出,父亲喜好史书典籍,虽然常年征战在外但仍手不释卷。父亲曾表示人早年学习很容易专心,长大后学习容易忘记。长大后还能够勤于学习的,只有我和袁遗了。带着父亲的教导,我年少就朗诵《诗经》和《论语》,还要浏览《五经》、《四部》、《史记》、《汉书》和诸子百家之言,这些书我全都已经纵览。
曹丕一生,其实生活非常丰富,他本是一个“二代”,但却仍然体验着人间温情。如果收集他一生的奇闻趣事,才能多方位感知这一位有温度的历史名人。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