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朱允炆被篡位这事,朱元璋占了很大的责任呢?

  中国的开国之君,几乎个个都是“充满智慧的暴力最强者”。他们做皇帝前尽政敌,做皇帝后尽战友,可谓“十足的强人”。

  但这些强人在选择人的问题上,经常会犯同一个错误,那就是他们最终往往选择那些既不“充满智慧”,也不拥有“强人性格”的人。结果他们一死,既定人就遭颠覆。李渊的原定人李建成,被弟弟李世民干掉;赵匡胤的法定人赵德昭,也被叔叔赵光义逼得而亡。朱元璋最典型,他在人的选择和扶持上,费尽心机,但最后还是遭到被颠覆的命运。建文帝朱允炆拥有无可置疑的国家“”,为什么会被边关的藩王四叔朱棣横扫出局呢?

  主要是因为朱元璋帮了倒忙。

  本来,朱元璋一心想为孙子接好班“服务”,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太子朱标在世时,对父亲屠戮功臣的行径感到心惊肉跳,曾进谏说:“您大臣得太多,恐怕会伤了君臣间的和气。”朱元璋听了以后,拿来一根荆棘扔在地上,命令太子去捡起来。面对长满刺的棘杖,太子觉得很为难。朱元璋说:“这根荆棘你拿不起来,我替你将刺除干净了,难道不好吗?现在我所的人,都是将来可能威胁到你做皇帝的人,我把他们除了,是在为你造福啊!”

  朱元璋这个“除刺理论”说明,他功臣的主要目的,不光是为了自己巩固权力,更深远的用意,是为了人高枕无忧、顺利。

  太子朱标不以为然。这个指定人起父亲来,还算有颗仁者之心。但他死在了父亲前头。朱标死后,朱允炆。为了让孙子顺利,朱元璋的“除刺”运动达到“无限扩大化”。其一手打造的《逆臣录》,涵盖了“一公、二伯、十三侯”所有。

  但事情却并没沿他想象的那样发展。一代强人朱元璋活了71岁,在孙子快到20岁时撒手人寰。铁腕十足、“除刺务尽”的他万万没有想到,他骨未寒,一切良苦用心就付诸东流。

image.png

  他指定的人,在他死后即遭算计,不到四年就被推翻。

  朱元璋的皇孙朱允炆父亲朱标还仁厚,当这位斯文儒雅的年轻皇帝,从手中接过无刺荆杖时,朝中的确已经没有“野心家”了。但同时,也没了多少可用之才。当朱棣进攻京城时,建文帝只得派一些年轻将领挂帅,但他们根本不是能征战的朱棣的对手,所以败得很彻底。

  造成这种局面的罪魁祸首,就是搞“除刺运动”的朱元璋。朝廷中的大将能臣已经被朱元璋戮殆尽,徐达、蓝玉这样的擎天柱都已经非正常死亡。如果徐达、蓝玉还在,心怀不满的朱棣未必敢反,纵然敢反,也未必能够反得成,因为他未必是这些宿将的对手。

  朱元璋只顾剔除棘杖上的毛刺,却忘了无刺的荆杖,已没有任何攻击性可言。

  从朱允炆的角度看,朱元璋尽功臣,使朝廷失去擎天柱,同时又忽略掉了最大一根刺。面对强悍的刺头燕王,自己这个年轻人,已没有还手之力,只能束手就擒。

image.png

  强人朱元璋费尽心机,清洗无边、滥名臣宿将,不仅未能保住人,反而将人送进了火海。这种结果,对钦定的人朱允炆来说可能不公,但对清洗无边的强人朱元璋而言,绝对是咎由自取。

  强人朱元璋用了大半生时间算计良将功臣,却没料到祸起骨肉藩王。

  作为一个超级强人,他不应该不知道还有一个更具强人气质的对人的位置虎视眈眈,但当有大臣规劝小心燕王朱棣、应该削藩之时,他大骂谏臣挑拨父子、叔侄关系。不知这是强人之昏聩,还是有意留给历史的一道“儿孙争霸”选择题……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