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到底起源于哪里?为什么韩国那么喜欢争起源呢?

  近,一些韩国人在某境外社交平台上发起“韩服挑战汉服”的活动,众多画师纷纷加入。他们还指责,中国人窃取韩服设计,称“汉服起源于韩服”。

  生活在半岛上的居民,似乎总给人留下一种民族情绪高涨的印象。韩国人的民族优越情绪一直饱受各国诟病。他们有着执着的民族自尊,似乎喜欢把任何事情都上升到民族大义的层面;他们似乎还对抢注文化遗产有着谜之热情,自“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以来每隔一段时间便能在中国的、媒体上看到韩国抢夺我国文化遗产、名人的新闻。

  还有的,虽然会让一些人不太舒服,但多少也能让人理解。如,在讲解壬辰倭乱(万历战争)的时候,韩国着重宣传水军的战绩,而忽略明朝军队的贡献。尤其是颇受韩国人民推崇的亚洲战神名为李舜臣,在抗击本侵略的两次战争中,尽管以李舜臣为代表的军队发挥了巨大作用,但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还是明派出援助的大明军队。大明军队才是抗击本的主力。

  在援助中,明朝所派军队从开始的四万人增至战争后期的八万人,为邻邦安危,大明军队舍生忘死,几万将士埋骨他乡,多名将军殒命战场,而目前,韩国民间对于李舜臣的赞扬完全掩盖了明朝对于邻国的帮助,的确有失公允。

  在中国,我们通常将这场本入侵的战争称之为万历援朝之战,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对于这场战争的定位,若无明朝军队的援助,取得战争最终胜利的希望是很渺茫的,几次战役的也都是以明军为主,部队协同共同完成的。

  在战争过后的谈判中,本也都是与明朝举行和议,而非。至于李舜臣,似乎也只能算作军队中的重要指挥官,虽然重要,但绝非是影响全局的关键人物,这进一步证明明朝军队的巨大作用。

  李舜臣作为半岛的英雄是当之无愧的,其保家卫国的英雄壮举值得人们赞颂,但过分地尊崇,则是对于历史的盲目自信了。这些行为绝大部分外国人都嗤之以鼻,但出于历史和现实考虑,韩国人出现这种情绪也情有可原。半岛出现信史(可信的史书)的时间很晚,公元前194年的卫满(燕人卫满逃亡到建立的政权,后被汉武帝所灭)才勉强出现信史,在这之前的传疑时期,按传说法是箕子。

  传说箕子是商纣王的叔叔箕子,在商朝灭亡后带领商人遗民到建立的国家,虽然仅仅是传说,但在封建时期,这种说法一直被半岛治者所推崇。深受其观念的影响,1102年,的肃宗在牡丹峰下立箕子陵,后,王朝的历代君主都会对箕子墓进行定期祭祀。

  与箕子传说不同的是,檀君最早的文字记载出自国国师一然所著野史《三国遗事》,据记载:天神与熊女的后裔檀君在尧即位五十年后即位,以平壤为首都,以为号。之后檀君治了1500年。后来箕子建立后,檀君隐居阿斯达山中成为山神,在1908岁时去世。

  这是个典型的具有渔猎民族色彩的神话,而且这神话也没有否认檀君的存在。在封建时代,半岛的治者虽也没否认有檀君这么个先祖,但一般也只是把檀君当山神祭祀,通常都认为是个神话。而治者对箕子的重视程度对檀君要高得多,甚至一直有不少儒士对檀君进行否认和批评。

  毕竟,在那个具有藩属关系的年代,君主可以用箕子证明自己是华夏支脉,不属蛮夷。在古典时期,能和”天朝上国”攀上关系可是非常荣耀的。然而到了近代,情况变了。

  -- 中夹缝里的生存危机 --

image.png

  弱国是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的,近代以来的历史便不断印证着这一点。明治维新后的本很快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是其首先染指的地区之一。1875年9月,本海军少佐井上馨率领“云扬号”军舰到达江华岛附近,以水域测量的名义进行。当军舰迫近江华岛时,
井上馨命人登陆,索取淡水。感受到威胁的江华岛守军鸣炮警告,军立即发起炮击,攻占了江华岛对岸的永宗岛,这就是“江华岛事件”。

  在“江华岛事件”发生后,本曾向中朝两国同时派遣使团,一方面是向“兴师问罪”,另一方面则是探中国的口风——1876年1月,本外务少辅森有礼到达中国,拜访李鸿章。李鸿章的态度是:

  “属中国几千年,何人不知?和约上所说所属邦土,土字指中国各直省,此是内地为内属,征钱粮管理政事。邦字指诸国,此是外藩,为外属,钱粮政事向归本国经理。历来如此,不始自本朝,如何说不算属国?”虽然没有从中国官员口中获得“为之邦”的结论,但并不影响本继续进犯。本使节黑田青隆、井上馨等率领着800多名军,分乘8艘军舰直逼江华。

  最终迫于压力,同本签订了《朝修好条规》,也就是《江华条约》。名义上本在条约中承认了的国家地位,但实际上是将从中国的册封体系中分离出来并强行将纳入到了本的殖民体系之中。这是近代史的开端,从此逐步沦为本的半殖民地,民族也同战争后的中华民族一样陷入了深重的苦难。

  -- 大韩帝国的陨落 --1895年中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彻底将中国的影响力驱逐出了半岛。

image.png

  就在这段动荡的年代,整个内部发生巨变:“天朝上国”的不堪一击,和“维新本”的朝气蓬勃,使得三韩大震,其国内“亲清派”渐式微,对中国的鄙夷情绪逐渐弥漫。而西方传来的民族情绪开始兴起,某些激进分子甚至在报刊发文,认为应该效仿本,自强后攻伐中,称霸东亚。转而寻求沙俄的支持以求继续制衡本,并于1897年宣布成为大韩帝国。1905年,本取得俄战争的胜利,揽了对半岛的控制权,大韩帝国名存实亡。1910年,本强迫签订《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开启了近代历史上的政时期,作为国家的自此彻底灭亡。这段时间,民族情绪极盛的人开始不断反抗。对于史学家来说,构造一个,“完全于中”的民族,以显示“自古”,便成了一个重要任务。

  于是乎,整个的历史观念发生变化,箕子逐渐被否认,而更荒诞的檀君神话的地位被拔高,檀君被认为是东夷系扶余民族的起源,而民族则是东夷的继承者。也是这段时间,大批充满民族色彩的“伪史”作品出世并大为盛行,现在所看到的一些历史传言,多半便出于此时。后来韩国成了发达国家,“阔起来”的韩国人也想帮自己找个阔气的祖宗,于是1997年,檀君第一次被列入韩国教科书内容。如此作为,为那些狂妄的“在野史学”派提供了生存土壤。本投降后,迈入现代史的人却仍然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随着冷战势力进入半岛,半岛的南北分治和惨烈的战争既是南北人民不同选择的结果,更是周边大国博弈的产物。

  可是扑朔迷离的半岛局势、身不由己的无力感又必然催生片面化、极端化的倾向,使当代的民族出现了妄自尊大、盲目的排外情绪、过度的领土和文化主张等负面情绪。韩国人的这份偏执,也多了一份悲怆与无奈。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