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的别样主流是怎么样的?读书不入仕,文人当咸鱼
大家好,这里是为什么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魏晋南北朝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隐逸”一词古来有之。在中国古时候封建时期,很多文人名士是为了逃避世俗,或是大隐隐于市,或是小隐隐于野,放弃功名利禄,俗世所有,并与自己的过去告别。
当然,隐逸文化确实是一个特殊的文化象征,因为封建时期特殊的风尚或是国家命途都会影响到名士的隐逸想法。
孟子也曾说过,“穷则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语句,给后世文人的一个提醒。
但是无论什么原因,文人苦读数载,却不入仕报国,对于国家来说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名士将隐逸文化诠释到极致,成为中国封建时期文人隐逸的典型代表人物。
那究竟有什么原因导致魏晋南北朝的文人放弃铁饭碗,而回归乡野山林呢?文人墨客就甘愿成为“咸鱼”?
一、读书不入仕,文人当“咸鱼”等隐逸文化表现在魏晋南北朝的发展
01、读书不一定非得入仕,为天下,更重要为了自己栖身
为自己而读书,我为自己代言。
古往今来,读书人苦读数十载,或是为了有朝一,考取功名从而进入仕途,从此官运亨通,光宗耀祖,或者是为了入朝为官,为国家兴亡而奋斗,匡扶正义,传播正能量。
但是无论是从哪种观念出发,文人都是为了将自己安置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做一个的小齿轮。
所以与其说文人是为了天下正义而读书,倒不如说文人是为了自己的命途而读书。
但是文人也有生不逢时的时候,在东汉末年,战乱频发,国家难得稳定,百姓也不得安宁,各个地区和部落也出现激烈的碰撞。
就算有抱负的文人入仕也很难实现自己的愿望,或是得到重用,所以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很多隐逸山林、闹市的文人,他们对于之前的天下、大道实在是无能为力,只能在这混乱的世俗当中,寻求一个自保的位置,让自己得到暂时的满足。
当然,文人的这种观念也是在一定的思想背景下形成的。
东汉末年,以道家思想为核心的玄学文化兴起,逐渐地压过了儒学思想,文人们也崇尚老庄思想,不被礼教束缚,脱离。后人在评价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的时候还会带上“疯狂”一词。
在这个时期,文人似乎是将“天下”抛于脑后,重视洒脱肆意的生活。有很多文人还会吸食五石散,让自己深陷在幻觉当中,不为凡尘俗世所烦忧,或是直接醉酒在山林之间,酒醒了再喝醉,如此周而复始,就是不想认清现实。
他们不是正地迷失自己,反而在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和世俗的失望和不甘。
就这样,文人们在面对糟糕的现实情况下,只能选择放弃入仕,从而隐逸。
02、不留恋官场城镇,寄情自然山水的心态
在中国历史上,能够选择回归山林,寄情山水之间的文人墨客,大多数都不慕名利,所以从来不被财富地位等身外之物所束缚。
在他们眼中,凡尘当中自由自在的山林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地。
在流传到现在的竹林七贤饮酒图和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曲酒流觞”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魏晋名士早就已经和山林合二为一了,他们在朝堂和山水中较,反而更能体会到的是山水之间的乐趣。
如名士陶渊明,曾经为了补贴家用而入仕,做了几次官,但是无奈的是,他原本的心早就已经交给山水之间了,所以做官的子对于他来说是非常难熬的。最终他只有辞官这一个结果。
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也明显地表示了自己远离官场,回归自然山水的轻松。哪怕是自己家庭情况难以支撑,他还是选择归隐。
这就是魏晋名士敢于抛弃官场名利财富,而愿意回归自然山水的心境。自由名利更重要。
03、醉心田园的“咸鱼”生活以实现别样的人生价值
人生百态,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并能够在自己领域上大展拳脚,对于归隐山林,过着田园生活的文人来说,虽然离开了最适合他们的朝堂,但是他们依然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乱世之中,田园劳作对于这些心高气傲的文人来说未必不是一个更好的归宿。
在魏晋文人追求的道家思想中就有着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道家思想追求情感和心理上的满足和自在,反而鼓励人们放弃名利的追逐,要人们拾回本心。
而最能代表魏晋文人这种“咸鱼”思想的莫过于陶渊明了。
陶渊明也是一个矛盾的人,他多次出世入世就是对自己内心的不了解。在为官之时,陶渊明不甚快乐,所以他的诗句也很难品出欢乐的意思,而在田园生活当中,他才是正地得到了快乐,认清了自己的本心。
所以说哪怕是“咸鱼”的田园生活,文人们也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自己理想的追求。
二、文人为何爱自然田园的“隐逸”不爱官场仕途的“理想”
01、以嵇康为代表的思想文人重新定义了“文”,影响深远。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流行新的玄学,而这种玄学正是由道家思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其中玄学方面的集大成者就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
嵇康继承了老庄的道家思想,并且多次探索都受益匪浅,还成为了“竹林七贤”中的思想领袖。他和魏晋当时的很多名士都提倡新玄学,“越名教而任自然”,重新定义了“文”的含义。
文人不一定非要入仕,崇尚率自然,是最好的。在嵇康的倡导下,魏晋文人大多数都向往田园生活而拒绝入仕。
而这一思想还影响到了嵇康和他人的文学和艺术创作方面。
嵇康的在音乐上有极高的造诣,他的“广陵散”也成为了千古绝唱,而且他的大多数作品也都是体现自然返璞归的审美风格。
嵇康的思想也成为风尚,在这种风尚的影响下,文人们更加想要摆脱官场束缚,体味自然。
02、大环境的施压下追求心里的自由
儒学思想中,强调君利的绝对性,而礼教思想不仅了上的女性,更加束缚了敢于突破的文人思想。
在魏晋时期,,国家难以稳定持续发展,所以出现了各种各样心怀叵测的臣,一时之间,没有几个正常的王朝来供文人墨客施展拳脚,实现自己的抱负,所以他们只能退出王权贵族的群聊,转而归隐山林,在大的思想环境和权利漩涡中,保持自己的本心,追求自由。
在混乱的局势和当权者不理解的压力下,很多文人只能借酒消愁,愁更愁。
魏晋名士阮籍非常爱喝酒,某一阮籍驾车没有目的地的四处漫游,一直令车往前走,他自己喝着酒。他一直相信路总有出头之,但是没想到却是碰到了尽头,于是阮籍放声大哭。后来他调转车头换另一条路再继续喝着酒驾车前进,结果又是尽头,无奈之下,阮籍又是放声大哭。
虽然更荒诞,却是当时魏晋文人思想的实写照。
他们在各种和思想、王权等的压力之下,只能归隐山林,借酒消愁,从而追求自己心理的自由。
03、地位的降低,身心俱疲,寻找新的宣泄口
隋唐时期,封建治者确立了科举制来选拔人才,文人有了用武之地,宋朝时期,国家“重文轻武”,文人地位又有所提升,但是元朝时期,文化并不是主流,虽然在初期,元朝治者为了巩固治,而选择承袭旧制,但是终归还是外族治,文人没有任何表现自己价值的时机,在这个时期,文人也只能被压迫在权威之下,地位也是一降再降。
而放弃官职,归隐是文人最好的选择。为了让自己不再疲惫,舒缓心灵,文人也只能将隐逸作为自己的一个宣泄口,在平静的生活中实现自我价值。
三、结语
人人都说,文人枉读书数载,还不落得个官名,实在是失败,却无人懂得文人在时代洪流中所面对的无奈。
在时代的巨变下,国家和的动荡下,文人也曾想象着自己铁马冰河,驰骋沙场的恢弘气势,但是不料他们空有一腔热血却难以受到正常平等的对待。
所以面对不公,他们只能是无尽地慨叹,或是转身投向自然山水的怀抱。
作为文人,面对满目疮痍,他们却无能为力,只能在诗句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虽然“隐逸”山林并不是一个积极地对待方式,但是人各有志,在特殊的情况下,他们只能选择这样的结果。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