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郭嘉看来,官渡之战袁绍失败的原因有什么?
今天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官渡之战,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在三国时期,除了赤壁大战之外,最著名的战役应该就是官渡之战了。作为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而这场大战的两位主角,便是当时北方最强的两位诸侯:袁绍和曹。就连刘备在当时,也只能作为配角出现,在袁绍手底下跑龙套,也正是官渡之战的结果,奠定了曹一北方的格局。
其实在官渡之战开始前和早期,当时的人都认为获胜的将会是袁绍,毕竟当时的袁绍占冀、幽、并、青四州,而曹当时的地盘也就是兖州洛阳等地,以及刚刚打下不久的徐州等地,甚至还没有彻底稳定当地的局势。二者的实力相差甚远,袁绍的实力是远远大于曹的。但是最后的结果却出人意料,实力更强的袁绍,却败给了曹,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袁绍战败的原因,最直接的表述就是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它出自《三国志·郭嘉传》裴松之引《傅子》。在官渡之战开始前,曹其实也没有多大的信心能够战胜袁绍。但是曹手下的著名谋士郭嘉却不这么认为,为了鼓舞曹,振奋士气,他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在战争开始之前,就详细分析了曹袁之间的优劣,讲解了袁绍为什么会战败的原因。
郭嘉在十胜十败论中,开篇就说出来首要的原因,袁绍虽然军力强大,但是曹的智谋胜过袁绍。为此,他举了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案例:楚汉争霸,刘邦打败项羽。郭嘉说,汉高祖刘邦打败了项羽,这件事情是世人都知道的,但是为什么呢?项羽不仅武力非常强大,且各方面都强于刘邦,刘邦只有智谋胜过项羽,最终却把项羽逼死在了乌江。以此来告诉曹,袁绍不会是他的对手,就像项羽不是刘邦的对手一样。并且还分别针对袁绍个人和其手下的人,作出了总共十个分析。
首先是对于袁绍本人来说
1,袁绍这个人喜欢华而不实的面子功夫,繁琐的礼节很多;而曹讲究实干,不注重中看不中用的繁文缛节,这是道胜于他。
2,当时的曹挟天子以令诸侯,打的是复兴汉室的名义。而这时候袁绍起兵攻打曹,动机和行为就是反叛汉室。这无疑是站在了反面的一方,不如曹出师有名,这是义胜于他。
东汉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上级对对下级的管理太过宽松,而袁绍好的没学到,偏偏把这个缺点学的淋漓尽致,有过之而无不及。袁绍对手下的管理制度过于宽松,缺乏有效的震慑力和约束力。而曹不一样,他以严治政,全军上下都依法行事,这是管理上胜于他。
4,袁绍这个人虽然素有小谋,但是在大事上却很难坐下决定,这样优柔寡断性格必然导致执行力减弱,会断贻误战机。而曹却恰恰相反,他决策果断,使得军中的执行力非常高效,应变能力强,这是谋略胜过他。
5,袁绍虽然看上去很仁义,见到饥寒之人总是非常怜悯,但是对于看不到的人他却根本不会担心,可见他的仁义其实是装给世人看的,且目光短小。而曹不一样,尽管对眼前的小事不拘小节,但在大事上却毫不疏忽,是正的忧国忧民,对天下的饥寒贫民都施以恩惠,没有疏漏,因此声望远远超过袁绍,这是仁德上胜过他。
6,袁绍好面子,总是喜欢虚张声势,并不懂得兵法的正要领;可曹都是实打实的硬实力,甚至打仗可以以少胜多,用兵如神,士兵都信任您,敌人都惧怕您,这是武略上胜于他。
其次是对于袁绍的手下来说
1,袁绍本人虽然看上去宽宏大量,但其实他内心非常多疑,一直对麾下的人抱有怀疑之心,基本上只会重用亲戚朋友。而曹虽然表面看上去平易简单,但内心却明察秋毫,一向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从不管什么亲疏远别,只会重用正有才的人,这是度量上胜过他。
2,袁绍世代公卿,虽然名望不小,但是只图表面功夫,很喜欢用高谈阔论显示自己的高贵,这就导致投他的多是会吹捧拍马屁的人,这些人往往是缺乏才实干的。而曹诚心待人,不贪图虚荣。甚至厉行节俭以身作则,有功必赏。所以正有才能的人都原因投奔曹,这是在道德选择上胜过他。
3,袁绍喜欢听人吹捧,这就导致他偏听偏信,致使手底下的大臣拉帮结派争权夺势,正有才能的人提出的建议反而不会被听取,还会被排挤打压,反倒是那些阿谀奉承的小人说的话更容易让袁绍相信。而曹道义教导下级,不让这种勾心斗角互相夺势的事情发生,这是在明智上胜过他。
4,袁绍是非不分赏罚不明,有错就推到人身上,有功就揽在自己身上,且总是喜欢听信小人只言片语。而曹只要认为是对的事就以赏赐来推行它,错误的事就依法处罚来纠正它,这是管理文化上胜于他。
而且就算是《三国演义》里面,荀彧都简单分析了一下袁绍麾下的谋士将领,认为袁绍无人可用,必败无疑。
《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袁曹各起马步三军,关张共擒王刘二将。
“绍兵多而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智,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无用: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颜良、文丑,匹夫之勇,一战可擒。其余碌碌等辈,纵有百万,何足道哉!”
当然,在《三国志》里面,曹自己也对袁绍做出了一番评价:
“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
由此可见,袁绍败给曹是必然的。
再者,官渡之战,袁曹两方的兵力确实存在极大的悬殊,但也不至于有世人想象的那么夸张。在《三国演义》里说到,袁绍有七十万大军:起冀、青、幽、并等处人马七十余万,复来攻取许昌。而曹只有七万兵马:曹起军七万,前往迎敌,留荀彧守许都。(按照演义的说法,是先和刘表袁绍的联军打了一场,又和西凉马腾韩遂的军队打了一场,总之当时出场的就只有七万了)
七万人打七十万人,曹可谓是寡不敌众,可是他不单单抗住了一个月,最后还打赢了,这实在是不可思议。但是演义毕竟是演义,当时的中国,经历了连年战乱,加上时有天灾,百姓的死的差不多了,用当时的话来说,就是:横遍野,白骨成堆,到哪里还有招募到这么多男子参军?正史上袁绍不可能有这么庞大的军力,两者的差距也不会如此之大。
那么袁绍那时候到底有多少兵力了,曹又有多少呢?
按照《三国志》的说法,袁绍当时攻打曹的军队,最多也就十余万。
《三国志·武帝纪》:
“是时袁绍既并公孙瓒,兼四州之地,觽十余万,将进军攻许。”
《三国志·袁绍传》:
“绍之大举,必悉师而起,十万近之矣。”
甚至在其它的记载中,如世语曰:“绍步卒五万,骑八千。”
当然,占四州之地的袁绍,所有的兵力加起来肯定远远不止这点,所以肯定要安排不少兵力留守在各地地方。尤其是幽州、并州,属于当时的中国边境,近北方的游牧民族地区,必然需要留下大量兵力镇守。在加上分散在各处的兵马,以及留守老巢的兵马。
在《三国志》的注解记载也有孙盛评曰:案魏武谓崔琰曰“昨案贵州户籍,可得三十万觽”。也就是说,曹在占领冀州之后,就得到了三十万人的兵力,更何况是并、青、幽三州全部加在一起?
但是不管怎么样,在官渡之战,袁绍最多就出动了十余万人,不可能有演义里面说的七十二万人那么夸张。
那么曹有多少人呢?史书中曾记载曹“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当然,看见这个数字我们肯定都充满了疑惑。曹那时候再弱,好歹也是天下排得上号的诸侯,且有两州加洛阳之地,不可能如此凄惨况且这一点人也肯定不足以与袁绍十万之众相对抗。但是仔细看我们就可以发现,“兵不满万”只是曹在官渡作战开始时的兵力。当时出来曹带领的本部,曹这一方还有曹仁在洛山驻扎的兵力,以及于禁、乐进在原阳驻扎的兵力,这两部加起来有一万多人。也就是说,曹当时的出动的兵力应该是在两万人以上。
所以正的兵力对就出来了,十万人对阵两万人,而曹依托既设阵地以两万人防守十万人(当时袁绍军已经在白马、延津两役中已被歼二万左右,也就是说官渡决战的时候,袁绍军应该只有七八万人)。所以在一个月内,曹确实是有可能守住的。
其实就算是这种兵力差距,曹早期也一直是败多胜少。可是不久,官渡之战就迎来了一个大反转。袁绍麾下的重要谋士许攸,因为袁绍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叛逃了,来到了曹这一边。而当时袁绍正派淳于琼带着一万多人押解粮,许攸一来,当即就建议曹立刻全力偷袭袁绍的押粮部队。
《三国志·袁绍传》:
“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余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因说公击琼等。”
曹最后听从了许攸的建议,果不其然,一战败之,让袁绍军再也没有了反抗之力(毕竟没了粮食,还怎么打仗)。其实当时袁绍也想过办法,就是直接趁曹攻打淳于琼时候,突袭曹的老巢。这样一来,曹也没有了老巢,结果就是双方撤兵。但是在袁绍还没有赶到曹老巢的时候,当时袁绍麾下最得力的大将张郃(颜良、文丑这时候已经死了,张郃就已经是袁绍麾下的第一大将了)听说淳于琼的粮食部队被曹劫了,已经失去了战心,当即就投降了曹,于是袁绍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大败而归。
但是前面我们已经说了,袁绍并没有出动全部的实力,大部分实力还留在“家里”。许攸帮助曹获得的这次胜利,只能算是侥幸的短暂胜利,并没有正打垮袁绍的中坚实力。只要袁绍回到冀州,重整旗鼓,卷土重来,胜利的机会还是更大的。但是天不随人愿,问题来了,袁绍不久后就郁郁而终了。如此一来,自然就失去了卷土重来的机会。
其实袁绍这个人,按照郭嘉、曹的评价来看,确实算不上贤明,但是他至少能够降伏自己手下的谋士与武将。可是他死后,他的两个就完全做不到了,失去了袁绍带来的凝聚力,这就导致了袁绍集团成了群龙无首的局面,自然不可能再有机会战胜曹了。
再加上之后袁绍的几个为了争权,互相谁也不服谁,各成一派。如此一来,导致实力分散,结果只能被曹一一剪除。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