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的相是什么?谁是罪魁祸首
谁才算是东汉为三国的罪魁祸首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为什么小编告诉你。
蜀汉建国于益州,益州大体相当于今天的四川、重庆和云贵以及陕西的一部分,是当时天下面积最大的一个州。在刘备之前,益州的主人是刘璋,此人以懦弱无能著称,最后终于丢掉了父亲传给他的家业。说起刘璋的刘焉,这可是一位可以名垂青史的人物。有人甚至说:刘焉当年给皇帝提的一个建议,不仅让东汉王朝退出了历史舞台,拉开了三国乱世的序幕,还彻底改变了此后四百年的历史!
历史果如此吗?下面,让我们从东汉时期的“州牧制”,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一、从刺史制到州牧制
故事要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说起。汉武帝时期,西汉朝廷发明了刺史制度,在全国设置了13个刺史部。所谓的刺史部,大体相当于今天的监察,是当时负责监察全国各级地方官员的机构。刺史最初虽然级别不高,但职责重大,他们代表皇帝直接督查百官,是汉武帝加强集权的产物。而后,随着历史发展,刺史的级别越来越高,权力也越来越大。此间,刺史曾经改名为州牧,后来又改回到刺史,几经更迭,直到东汉初年,才又定格为刺史。
刺史权增强的一个显著信号是:在最早的监察职能基础上,新增加了军事、行政等职能,俨然成为了封疆大吏。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为了应付各地的盗贼,他不仅改回了州牧,还把各种将军名号赋予各地的州牧们,让他们领兵为其平叛。这样一来,州牧更成为集军政于一体的地方实权人物了。光武帝刘秀称帝以后,各地仍然有不少割据势力,为了消灭他们,刘秀也让很多武将担任地方上的州牧,这与王莽的做法如出一辙。
当然,当东汉进入稳定发展期以后,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就把这种战争时期的特殊政策废除,恢复了原来的刺史制度。而且,刺史是负责监察,不再兼任军事、行政长官。 但东汉王朝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高开低走”。没落皇族出身的刘秀,拥有着很多后世帝王们无法复制的“神迹”,但他的继任者们却一代不如一代。经过了4代以后,东汉陷入到了外戚干政、宦官专权交替出现的死循环,其朝政益黑暗,矛盾益加深,终于在公元184年爆发了黄巾之乱。而黄巾之乱的爆发,也从根本上让已经消失的州牧制度重新“满血复活”。
二、刘焉与州牧制度
公元184年爆发的黄巾之乱,其主力张角三兄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东汉官军所扑灭,但随之带来的后患却是无穷的。各地烽烟四起,黄巾余如野般春风吹又生,而各地方官军却因为势力分散,缺乏一指挥,屡战屡败,这让汉灵帝很是头疼。公元188年,作为皇族的太常刘焉,向汉灵帝提出了这样的建议:“以为刺史威轻,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辄增,乃建议改置牧伯,镇安方夏,清选重臣,以居其任。”(《后汉书》)
在刘焉看来,当时朝廷派到各地的刺史品级低、权力又小,根本无法一指挥各州县平乱、帮助朝廷分忧,还不如改为原来的州牧制,另派遣朝廷重臣担任各州州牧,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坐镇一方平定黄巾军。汉灵帝接受了刘焉的建议,从而派当时他所信任的刘焉、黄琬、刘虞等人分别担任了几个大州的州牧。刘焉提出恢复州牧制,听起来是在为汉灵帝分忧,但其实是暗着自己的私心。作为当时的国之重臣,刘焉已经意识到了东汉大厦将倾,如果此时不早作打算,为自己谋取出路,更待何时。
有史料记载,曾有谋士建议刘焉说:“京都将乱益州分野有天子气。”所以,刘焉是早就瞄准了益州这块宝地的。果然,刘焉一到益州,就利用“胡萝卜加大棒”政策,迅速建立起了一支听命于他的官吏系;他甚至还仿照皇帝为自己高配了车盖服饰,俨然就是益州的土皇帝。在他病死后,其子刘璋即位成为益州牧,益州也成为他们家的私人产业。
从公元188年刘焉向汉灵帝建议恢复州牧制开始,一直到公元214年其子刘璋向刘备投降,刘焉父子一共治益州长达20余年。益州因为优越的地理环境,完全成了这对父子的王国。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