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中原混战,这个时候为什么没有外族入侵?
三国时期,中国内部陷入混战,为何没有外族敢大规模入侵呢?接下来为什么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相,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没有外族趁着中原内乱而发动战争呢?其实啊,虽然当时魏蜀吴三国纷乱,但是他们都有自己处理属地外族的办法,下面我们就分别来看一下他们都是怎么处理的,从而使得外族没有入侵中原。
三国时期各个势力都和外族有各种各样的互动,从而达到增强自己军事实力,提高自己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同时提升自己国家的文化在外族的渗透能力,可谓是提前为自己一全国打下一些基础。
魏国,从东至西,自己的境内有乌丸、匈奴、羌族、鲜卑族等东夷外族。
当时的魏国是三国里面面积最大,实力也是最强的,在魏政权势力范围内的外族其实并不老实,如乌丸(也为乌桓),官渡之战结束后,袁尚袁熙带着残兵败将投奔乌桓,希望借着乌丸的兵力击败曹,后来曹兵力强大后,远征乌丸,彻底击碎了袁氏集团东山再起的梦境。
再有就是匈奴,匈奴在东汉末年实力强大之后,也不安分,经常扰乱边境,曹远征匈奴,击败匈奴之后,将匈奴现任首领也就是呼厨泉单于留在自己的都城邺城当做人质,防止他再回去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做出影响曹魏政权的事情来。接下来,曹命令匈奴较听话的右贤王回匈奴处理事物,这就属于曹以夷制夷的策略了。
那么我们来看一看,曹在平定外部叛乱之后是如何做的,以防止外部再次作乱呢?
我们还是以匈奴为例子。
首先曹把匈奴分为五个部分,以期达到分化匈奴整体实力的目的,再有令当时的作为匈奴各个分部的司马,作为掌权人震慑匈奴各部。这些方法在曹在世的时候,权力集中,控制起来较方便,但是后期朝政内乱纷争,对于外族仍然使用这种政策就有一些捉襟见肘了。
于是,后三国时期的大将邓艾,不仅囚禁匈奴单于,同时还把居住在住处的匈奴人移居塞外,继续分割匈奴的实力。至于说鲜卑、乌丸等外族的处理方法大致和匈奴一样,只不过是根据各个外族的总体实力人数的区别做了一些调整罢了。
为什么说诸葛亮呢,因为蜀国对于外族的对策,几乎都是诸葛亮提出来的,甚至就连我们的也对诸葛亮处理华夷势力的方法称赞有加。
蜀国领地内有西夷、青羌,南夷等外族。
三国时期,蜀国的实力可以说处在末尾,所以为了能够实现恢复汉室的伟大愿望,更需要处理好属地内部华夷的事情,早在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的时候,就说到了处理办法,“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以怀柔的政策对待外族势力,从而让外族主动的向蜀国拢。之后的费祎蒋琬也都是贯彻了诸葛亮的这一方针。
因为蜀国势力小,更需要外族的帮助,所以蜀国和羌族的关兴非常要好,态度也魏好上很多,从而使得在蜀地的外族,服饰上都和差不多。
但是蜀国的后期,疲于征战,对外族的策略也改变了很多,无止境的向外族索要军费,拉拢大姓的外族,对于的强壮的就强行编入军队,残弱的就分给大姓人家当做奴隶。可以说是裸的剥削了。
尽管将外族人编入军队,但是却不重用,这种让人看不到希望的方法,可以说是加速了蜀国政权的灭亡,虽然说后期蜀国对于外族势力的压榨,但是他们没有联合到一起,还是只能默默的承受而不敢单起兵反抗。
吴国有三大外族:武陵夷,山越和南越。
吴国内部并没有太多的关于华夷的区别,本质上的区别就是山越人不屈服孙吴的治,不当兵不纳粮,但是因为山越各族的凝聚力涣散,再加上孙权当时采纳诸葛恪的掠夺山越人民增加军队实力的计划,每次都是大兵压境,使得各部没有反抗的能力,只能落得个被征服的下场。
在当时的吴国将领里面,大都以征服山越为功劳,如陆逊就从山越外族获得精兵数万,从山越外族掠夺兵员也是吴国能够身处三国之一的主要条件。
对于南越呢,因为经济较落后,孙吴政权对于他们则是采用羁縻(ji
mi)政策,也就是用军事和力量进行控制。南越出产的很多山珍都被当地豪强等抢走了,虽然如此,还是给南越带去了发展,如建学校,定聘取等等。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