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中三十六计之围魏救赵简介,它的出自于哪个典故?

  今天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三十六计之围魏救赵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共敌不如分敌①,敌阳不如敌阴②。

  【注释】

  ①共敌不如分敌:攻打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分散它而后再打。

  ②敌阳不如敌阴:先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后打击敌人虚弱的地方。敌阳:抗敌之正面。敌阴:抗敌之侧面、背面或弱处。

image.png

  【按语】

  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疏;弱者塞其虚,如筑堰。故当齐救赵时,孙子谓田忌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撠①。批亢捣虚②,形格势禁③,则自为解耳。”

  按语注释:

  ①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卷:司马贞《索隐》:“谓解杂乱纷纠者,当以手解之,不可控捲而击之。捲,即拳也。”控者,引也。撠:击、刺。

  ②批亢捣虚:批,用手击;亢,同“吭”,即咽喉,喻要害。捣,攻击。虚,空虚。喻抓住敌人的要害乘虚而入。

  ③形格势禁:格,局限,阻碍。禁,禁限,扼制。形格势禁,即“形势格禁”的分装句。指形势或局面受到阻碍和扼制。

image.png

  【解义】

  应对兵事有如治水:势头锐利的要避其锋芒,如采用疏导方法以分流;势头缓弱的要乘虚塞堵,如采用垒筑堤堰的方法以截流。因而,当齐国救助赵国的时候,孙子对田忌说:“想解开纷乱纠缠的东西,不要用拳头;想解救正在争斗者不要直接参与迎面搏击,而是另选敌方要害及虚弱部位进行攻击,使争斗的局面受到扼制难于进展下去,则其争斗自行破解。”

  【出处】

  见“孙膑救赵”的故事。桂陵之战:战国时代,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魏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赵,国内空虚,遂引兵攻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果然诱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又在桂陵(今河南长垣)伏袭,大败魏军。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