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有资格瞧不起陶渊明吗?谢灵运的山水诗有什么特点?

  说到谢灵运,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事迹。

  谢灵运是南北朝时期诗人、佛学家还有旅行家。谢灵运一生致力于创作山水诗,而且多数山水诗都是在他旅游的过程中写下。其实古人想出一趟远门并不是一件很方面的事情,但谢灵运却愿意把自己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旅游上,他一生淡泊名利,只追求自己精神上的享乐和满足。不过作为文人,谢灵运也有清高的一面,他就不怎么看得起陶渊明。这次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下谢灵运,一起来了解下吧。

image.png

  古往今来,文人都有自视甚高的通病,往往或有意、或无意间说些狂妄话。这种时候,听众只管呵呵一笑,不必当。

  历史上狂妄的文人数不胜数,最狂妄的当属南朝诗人谢灵运(385~433)。谢是中国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但正令他名扬天下的,是其曾经说过的一句大话——“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曹子建就是曹之子曹植,虽说才华横溢,但一人“得八斗”似嫌过誉。与谢灵运同时代,与其名气才情旗鼓相当的田园诗派创始人陶渊明(372~427),至少也得占据一席之地才是。

  谢灵运这样讲,既有曹植本身诗名远扬的原因,也有曹植是魏武之子,出身高贵的一面;无视陶渊明,则不是简单的文人相轻,而是因为陶不过是“采菊东篱下”的一介隐士罢了。

  一般讲来,山水派诗人大多不差钱,田园派诗人则大多数是需要接济的低保户。

  谢灵运太有资格瞧不起陶渊明了。

image.png

  谢氏乃江南大族,他的谢玄曾任车骑大将军,历史上著名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当时谢玄曾披坚执锐冲锋陷阵,他的叔父则运筹帷幄坐镇指挥。

  力保东晋半壁江山不失,谢家对司马氏有再造之功。

  谢灵运虽没有乃祖的功业,却也不同凡俗,据《宋书》记载:“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

  江左第一,实际上就等于是整个时代文坛执牛耳者了。

  年少多金、又有才,谢灵运说自己“得一斗”,并非完全是自吹自擂。

  谢灵运是金钥匙出生的,生下来就袭封康乐公,食邑两千户。谢灵运继承了家族传以天下为己任,自信的认为自己“才能宜参权要”,先后入幕刘毅、亲近庐陵王刘义,结果两次的选择都偏离了权力中心。

  刘裕代晋,一朝天子一朝臣,谢灵运自公爵降为侯,食邑也变成了五百户。

  等到少帝继位,谢灵运更是被打发到了地方,任永嘉太守。人到中年的他开始颓废消沉,不理政务,每天只知道游山玩水,史称“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辄旬朔,民间诉讼,不复关怀。”

image.png

  谢灵运为官一任,不是琢磨着造福一方,而是干脆不作为,只知道游山玩水。摊上这么一个父母官,永嘉的老百姓算是倒了霉。不过,文学史上因此多了一位后人景仰的山水派诗祖。这不知道是不幸呢还是万幸呢。

  好在不久,新君宋文帝就将谢召回了京师,征为秘书监,命其修《晋书》。谢灵运修史,属于文化人办文化事,文帝此举可谓识人。

  可是谢灵运散漫惯了,没干几天就借病辞职,隐居会䅲始宁县。拿着丰厚的退休金,从此将游玩、写山水诗当作了职业。不是“穿池植援,种竹树果”,就是“凿山浚湖”,每乐此不疲。

  也正是这个时候,谢灵运的创作到达了高峰期,写春景的如“池塘生春,园柳变鸣禽”;秋景:“晓窗枫叶丹,夕曛岚气阴”;寒冬景象:“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史称,“每有一诗至都邑,贵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远近钦慕,名动京师。”

  后来,谢灵运又起复出任临川内史,可是他依然故我,见他实在太不像话,上司就去约束他,哪知道谢灵运干脆揭竿而起,走上了的不归路。

  俗话说“秀才十年不成”,诗人也是如此,很快谢灵运就被抓捕归案,移交司法机关被判处死刑。

  文帝惜才(谢灵运母亲刘氏是王羲之的外甥女,因此谢精通书画,其诗、书被文帝称为“二宝”),免其不死,把他流放到了广州。即便如此,谢灵运仍不安生,最终被谗难逃诛戮,死时年仅四十九岁。

image.png

  谢灵运短短的一生历三朝七帝,所处的时代混乱黑暗,朝败。他始终挣扎在仕隐之间饱受煎熬,而立之年即罹患消渴症(糖尿病),苦不堪言。仕途的不顺,加上学年受病痛的折磨,生性敏感的谢灵运对生命短暂、时光荏苒寻常人更容易感知,游山玩水遁迹山林,也是希望得到解脱、自我罢了。

  从他的代表诗作《登江中孤屿》中,就可以看得出他慕道求仙的蛛丝马迹: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迴,寻异景不延。乱流趋正觉,孤屿媚中川。云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表灵物莫赏,蕴谁为传?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安期,即传说中的仙人安期生,秦始皇与汉武帝都曾经派人寻访过,向他讨教过长生不老之术。这首诗做于永嘉太守任上(423),这个时候的谢灵运已经心下向往恬淡退隐、逍遥自在的隐逸生活了。

  上不得意的谢灵运,寄情山水之余开创的山水诗一派不但在当时树一帜开出了绚烂的花,更在数百年的盛唐辉煌再现结出了硕果。

  从初唐诗人的模仿,到盛唐诗人的创新,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也成了唐人格外推崇的一代宗师。

  从初唐的王勃、卢照邻、陈子昂、宋之问,再到盛唐的王维、孟浩然,无不受谢灵运诗风影响,大量优秀的山水诗作涌现。

  山水诗作爆式增长,至盛唐时隐隐然发展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流派。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的“清”(如《山居秋瞑》),孟浩然的“淡”(如《宿建德江》)不同,盛唐诗坛翘楚李白杜甫二人的山水诗风格则为“雄奇”(杜甫代表作《望岳》)。

image.png

  正继承发扬谢灵运山水诗作风格的集大成者,无疑是诗仙李白。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至阴至柔的水,在李白的笔下极富阳刚之气,充分体现了李白山水诗中“雄”的特点。

  代表了李白山水诗最高水平的则当属《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也是诗仙李白向诗坛前辈谢灵运致敬之作: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空中闻天。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之所以被称为诗仙,正是因为其传世诗作中有近百首与神仙信仰有关,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最能体现诗仙创作风格的,就是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了。

image.png

  李白(701~762)为实现人生理想,一生奔波辗转曾三进长安寻找仕进机会,悲催的是,其仕途加起来也不过短短的三年,其它时候不是在归隐,就是在求仙问道的云游途中。

  李白一生与盛唐著名道士吴筠、司马承祯多有交往,司马承祯曾称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天宝三年(744),翰林学士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体面的离开了长安。仕途无望的李白索性前往泰山考取了道箓,正式成为了一个信徒。从此,李白更加的纵情山水,三山五岳的漫游,过着求仙访道的生活。

  在听到越人描述的天姥山风景后,身不能至心向往之,梦中即往吴越之地游目骋怀一番。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空中闻天。

  这几句诗中,“谢公”接连出现了两次。这并非偶然,而是李白有意为之。历史上,谢灵运与天姥山还有一段不得不说的故事:据《宋书》记载,谢灵运“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从者数百人。”由于工程浩大,折腾的动静不小,当地太守误以为是来了一伙山贼,得知是谢灵运修登山的路,这才明白是虚惊一场。

  李白来到剡溪时,谢灵运曾经住过的屋子还在,穿上谢灵运登山的木屐,沿着谢修的山路拾阶而上。

  “半壁见海,空中闻天”,大约是说李白回忆起从前,在经历了坎坷与险阻后(天台四万八千丈),李白终于得到唐玄宗召见,被授予翰林待诏之职。从一介民到皇帝身边人,这的是“平步青云”。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这一段说的是李白甫入官场,如坠云里雾里搞不明白状况,完全迷失了自我。訇然中开的仙府,何似在人间的亭台楼阁,仙人们乘着鸾车,纷纷列队迎接他的到来。

  然而好景不长,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诗人从最美的梦境中惊醒,这才知道是南柯一梦,富贵荣华对于他来说,只是过眼云烟罢了。

image.png

  赐金放还,李白象丧家一样的离开了权力中心,长安虽好、居大不易。孤单落寂,与曾经的繁华喧嚣,二者何啻天壤之别。现实令他猛省——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李白终于明白,刻意追寻的一切都是浮云,与其自取其辱,不如潇洒的离开。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所谓的成功,不过是奴颜婢膝的媚事权贵,与其不开心的活着,还不如做个冷眼旁观的方外人。

  诗名为《梦游》,其实为寄情于山水的写实。诗中的洞天、神仙、金银台、霓衣风马这些意象虽然都与道家神仙有关,仔细想来,不过是诗人在倾诉对王公权贵阶层奢侈的愤慨罢了。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在被赐金放还的最初,一时还是无法接受现实的,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这种焦虑、渴望、矛盾、愤慨、理想幻灭心态的实反映。

  这首诗,另有一个诗名为《别东鲁诸公》。“兰在谷底人不锄,云在高天自卷舒”,走出过往,才能活出我,李白这是要和从前的自己说再见的节奏。

  李白与谢灵运二人同病相怜,都是一生命运多舛,同样在上受挫后转而寄情山水,向往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渴望长生,希望得道成仙。所以如此,完全是对现实失望后的自我与解脱之道。

  任何过度的解读,都是误导。=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