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修建大运河有什么历史意义?加强了中国南北的沟通

  隋朝修建大运河有什么历史意义,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age.png

  1、加强了中国南北的沟通。在古时候,水运通常是陆路马、牛车运输方式便宜的。坐船过河甚至跨海,既快捷又能辎重,往往走旱路要便宜。大运河把南北用水道连起来,组成水网,把几大自然水系(长江、淮河、黄河、海河、钱塘江)变成一个大水系。

  2、促进沿河城市的繁荣。唐、北宋的频繁开凿、疏浚、整修使大运河在较长的时期保持畅通,经过唐宋的长期发展,大运河沿线的城镇借助大运河的便利条件,发展的更加兴旺。大运河促进了沿线城市扬州、杭州、西安、洛阳、开封的发展。

  3、在领域,随着制度的完和规模的扩大,漕运逐渐突破其早期以功能为主体的窠臼,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功能,成为维护王朝稳定和制衡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古时候中后期,治者熟练而频繁地利用漕运进行制衡与调控,消弭诸如重赋、灾祸以及物价波动等造成的不安定因素。

image.png

  在公元七世纪初隋炀帝治后,迁都洛阳。为了控制江南广大地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隋炀帝于公元603年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又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清江(今淮安市)约1000公里长的“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三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多枝形运河系。

  再于公元610年开凿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当时的对外贸易)长约400公里的“江南运河”;同时对邗沟进行了改造。这样,洛阳与杭州之间全长1700多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扬州是里运河的名邑,隋炀帝时在城内开凿运河,从此扬州成为南北交通枢纽,藉漕运之利,富甲江南,为中国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