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兵变的过程是怎样的?江都兵变对隋朝有什么影响?
江都兵变的背景是什么?江都兵变的过程是怎样的?江都兵变的结果如何?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江都兵变简介
大业十二年(616年)七月,炀帝从东都第三次乘龙舟南下江都。这时农民的烽火已蔓延全国。
大业十三年(617年),瓦岗军逼近东都,公布炀帝十大罪状。李渊亦攻进长安,拥立代王侑,自封唐王。江南起事队伍逼近江都,炀帝自感末将临,引镜自照说:“好头颅,谁来砍它呢!”江都宫中人人自危。
这时宫中由司马德戡率领的骁果军都是关中人,他们长期在外,思念故乡。司马德戡和虎贲郎将元礼、直合裴虔通密谋推左屯卫将军宇文化及为主,发动兵变,率众西归。
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十(也有说是十一的)夜间,司马德戡引骁果自玄武门入,裴虔通与元礼直入宫中搜捕,炀帝闻变,匿于永巷,被叛军驱出。至天明乃押至寝殿。
之后宇文化及使校尉令狐行达缢炀帝。并将隋氏宗室、外戚在江都宫中者皆之,惟炀帝侄秦王浩因素与宇文智及交往密切,得不死,并被立为帝。后宇文化及自为大丞相,宇文智及为左仆射,准备率隋官兵十余万众西归。
江都兵变的背景
隋炀帝即位后,横征暴敛、穷兵黩武,这种无休止的征调、兵役和徭役的负担,差不多扰了全国的农户,更把经济推向绝境。史称:quot;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
阶级矛盾严重激化,广大人民安居则不胜冻馁,死期交急,剽掠则犹得延生,农民终于全面爆发。
大业七年(611年),邹平人王薄在长白山(今山东章丘境内)首揭义旗,自称知世郎,作《无向辽东浪死歌》,以号召农民。
各地农民纷纷响应,烈火很快燃遍了黄河南北,又向淮水、长江流域发展。到大业十三年前后,各地农民军逐渐汇合为三大主力军,即窦建德领导的河北军、翟让和李密领导的瓦岗军以及杜伏威和辅公祏领导的江淮军。
风起云涌的农民,从根本上动摇了隋王朝的治。各地官僚地主也乘机起兵,全国处于割据状态。隋王朝所控制的地区,在北方只有东都洛阳及几座孤城,在东南只有江都一隅之地。杨氏天下出现了不可逆转的土崩瓦解之势。
大业十二年(616年),隋炀帝第三次驾幸江都。他畏于北方农民的发展,不敢北还,隋朝失去了对北方的控制。次年,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占据了都城长安,立隋炀帝的孙子杨侑为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江都更是人心惶惶。
隋炀帝自知大势已去,荒更甚。他在江都宫中设百余间房舍,间间铺陈华丽,每房居一美人,轮流作东道主。隋炀帝则自作客人,带着萧后和众姬妾东游西宴,天天酒杯不离口,夜常醉,从姬千余人也常常醉卧不醒。
虽然如此,炀帝见天下大乱,自知时无多。于是他退朝则戴幅巾、着短衣,策杖步游,遍历各宫院,非夜不止。对各处的风光景色,他总觉得看不够。
隋炀帝通晓占卜相面,爱说江浙话,经常半夜摆酒,抬头看星象,对萧后说:“外间有不少人算计侬,不过侬不失为长城公陈叔宝,你也不失为沈后。我们姑且只管享乐饮酒吧!”然后倒满杯喝得烂醉。
炀帝还曾拿着镜子照着,回头对萧后说:“好一个头颅,该由谁斩下来?”萧后惊异地问他为什么这样说,炀帝笑着说:“贵苦乐循环更替,又有什么好伤感的?”他已经预感到自己的大限将至了。
江都兵变的过程
一、士卒北逃
隋炀帝见中原已乱,不想回北方,打算把国都迁到丹阳,保守江东,下令群臣在朝堂上议论迁都之事,内史侍郎虞世基等人都认为不错;右候卫大将军李才极力说明不可取,请炀帝御驾回长安,并与虞世基忿然争论而下殿。
门下录事衡水人李桐客说:“江东地势低洼,气候潮湿,环境恶劣,地域狭小,对内要奉养朝廷,对外要供奉三军,百姓承受不起,恐怕最终要起来的。”
御史李桐客诽谤朝政,于是公卿都曲意阿奉炀帝之意说:“江东百姓渴望陛下临幸已经很久了,陛下过江抚慰治百姓,这是大禹那样的作为。”于是隋炀帝下令修建丹阳宫,准备迁都丹阳。
当时江都的粮食吃完了,随炀帝南来的禁卫骁果军大多是关中人,长期在外,思恋故乡,见隋炀帝没有回长安的意思,大都策划逃回乡。郎将窦贤便带领部下西逃。隋炀帝派骑兵追赶,了他,但仍然不断有人逃跑,令炀帝很头痛。
二、骁果密谋
虎贲郎将扶风人司马德戡一向得炀帝信任,隋炀帝派他领骁果,驻扎在东城,司马德戡与平时要好的虎贲郎将元礼、直阁裴虔通商量,说:“现在骁果人人想逃跑,我想说,又怕说早了被头;不说,事情发生了,也逃不了族灭,怎么办?又听说关内沦陷,李孝常以华阴反叛,皇上囚禁了他的两个弟弟,准备掉,我们这些人的家属都在西边,能不担心这事吗?”
元、裴二人都慌了,问:“既然如此,有什么好办法吗?”司马德戡说:“如果骁果逃亡,我们不如和他们一齐跑。”元、裴二人都说:“好主意!”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