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都是夺取他人的江山 曹丕和司马氏风评为什么完全不同
很多人都不了解曹丕篡汉和司马篡魏,接下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欣赏。
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经历过太多的王朝更替,其中不乏有不少以谋朝篡位得于一天下的。在乱世三国的短短数十年间,就出现过quot;曹魏篡汉quot;和quot;司马氏篡魏quot;。
二者形同势同,最终的目的一致,但留给后人的风评各异。
究其原因,大致有二:
一是曹丕篡汉自立,终归是走了汉献帝禅让这道程序,相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形势上要缓和得多,所以也容易被世人所接受。
曹丕的权力是建立在他父亲苦心经营多年的基础之上的,东汉王朝对他无恩,所以做起事来无需顾虑重重。
而曹却不同,从他quot;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他实际上就已经承认了汉献帝的合法性和正性,并借此得到了诸多豪门士族势力的支持和北方九州百姓的追随。
东汉王朝于他,不仅有恩,而且让他师从有名,从此号令天下。他花了整整30年的时间,彻底动摇了东汉赖于生存的国本,使得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可临到了头,他才发现,当初quot;挟天子以令诸侯″带给他的便利,却成了他无法篡汉以自立的一道枷锁。
就如刘备孙权谤议自己的quot;托名汉相,实为汉贼quot;一样,在曹的身上,已经深深地烙上了东汉王朝所赋予的印记,纵是做贼,也是汉之贼子,无论是采用汤武的方式,还是逼迫汉献帝以尧舜禅让的方式,一旦篡汉自立,这辜恩背主的恶名必将让他背负千年,臭名青史,这显然是孤傲自负的曹所不愿意看到的。
而曹丕就没有了他父亲这么多的顾忌,正如我们前面说到,他的权力是来自于他的父亲,篡汉自立或要遭受道义上的兴师问罪,却绝不至于让自己的良心受到半点谴责。
他要做的,只是一个选择,是用汤武的暴力,还是尧舜禅让的平和?
不管汉献帝愿不愿意,他最终还是以和平的方式将帝位禅让给了曹丕。
后人评价曹丕篡汉稍显温和,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曹丕在势在必得的情况下,并没有采用最简单的暴力,而是愿意花费心思去导演一出汉魏禅代的假戏,让自己的篡位变成了禅让,从而达到自己改朝换代的目的。
同时,在处理汉献帝的问题上,曹丕也表现得非常高明,不仅给予汉献帝以国宾的礼遇,还封其为山阳公,封邑万户,可以quot;行汉正朔,以天子之礼郊祭,上书不称臣quot;,可谓是给足了汉献帝面子。
即使有人质疑汉献帝禅让是曹丕所逼,但从名义上来看,它至少符合当时传意义上的仁政精神和礼治原则,因此无可厚非。
但司马懿篡魏之所以为人诟病,在于曹当年不心去做,也不屑去做的事情,司马懿不仅做了,还做得亳无品格。
可以这样说,司马懿所有的地位和权力全部都来自于曹魏,四代老臣,两朝顾命,深受曹魏大恩。你不思图报也就算了,却还兵变谋反,逼宫篡位,将曹氏一族的核心人物一网打尽,这吃相未免也太难看了吧!
如此忘恩负义之徒,行如此大逆不道之事,自然为天下人所不齿。便连司马氏建立晋朝之后,也觉得自己阴谋篡国,弑君主,实在是无颜要求自己的臣子尽忠,因此只敢言孝。
其二,从民族大义来讲,曹魏治北方数十年,在抗击北方异族势力的侵略上作出过非常巨大的贡献。
而司马氏所建晋朝不到半个世纪,却使中华民族经历了长达二、三百年的局面,凡我族人,谁不痛心疾首,司马一族,必定难辞其咎。
提到战火纷飞,军阀割据的三国,很多人都会发现一个奇怪的问题,那就是在那国家四分五的时代,怎么不见外域异族入侵中原的事件发生。
当时曹魏雄居北方,所面对的是最为强悍的南匈奴、乌桓、鲜卑等族。早在官渡大战取得胜利之时,曹就以一支数千人轻骑奇袭辽东,以兵贵神速之机,将乌桓的蹋顿单于斩,致使二十万乌恒大军群龙无首,只能接受曹的收编安抚,再也没翻过什么大浪。
而在对待北方另一支强大的异族势力匈奴时,曹魏历来的政策就是打,一直打到它服了为止。结果匈奴在遭受了无数次失败之后,只能老老实实地俯首称臣,被曹魏分而治之,管辖约束。
而在这些异族之中,鲜卑王轲能不仅有雄才大略,且还野心勃勃,数度入侵中原,都遇上了曹这个乱世枭雄。这一下的那个惨呀,曹在世一天,他未敢踏入中原半步。
等到曹一死,轲能以为机会了,却没有想到曹丕更狠,还没等到轲能有所行动,就先派刺客把他了,鲜卑族也由此没落。
由此可见,曹魏虽处乱世之中,但在民族大义面前从不含糊,视之我中华民族之脊梁,亳不为过,世人又怎能心因为他过往的一些得失而对他求全责备呢?
但司马氏所建之晋朝,不敢言忠,致使有八王之乱。八王之乱自相残,中原元气为之大伤。而外域异族正是看到了这可乘之机,纷纷入主中原,从而引发了中华民族最为耻辱的一幕——quot;五胡乱华quot;。
老百姓其实很简单,你只要让他挺起胸膛做人,踏踏实实过上好子,纵然你有错,他们也会选择淡忘你的错,记得你的好。这大概就是世人大多对quot;曹魏篡汉quot;并不反感的原因吧!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