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将军面对几万士兵的时候 最后边的士兵能听到吗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古时候训话,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通过电视剧,我们可以看到,古时候的将领对军队训话,以鼓舞军心,部队聚集在一起都是几万人。这位将领的声音可以从最前面的士兵传到最后一名士兵。这样的事情可能吗。其实根本不可能实现,因为目前测到人类声音分贝最大值是121分贝,平常人的分贝在80至100分贝,其传播直线距离约为200米,这还是无风的情况下。

image.png

  如果是几万部队站到一起,大约需要的地方是几万平方米。以人类最大的声音进行传播,在并没有任何现代扩音装置的情况下,想让连最后一名士兵都能听清将领训话讲的什么,其可能性为零。在冷兵器时代,古时候将军们就喊破嗓子,想让所有士兵听清他讲什么,这种情景只能在电视剧出现了。

image.png

  那么古时候为什么还要几万士兵呢?士兵们听不见,那么将领的训话的信息怎么传达下去呢?

  一,军旗传达。

  古时候几万士兵聚集在一起,其目的性就训练士兵对将帅军旗的认识。在《释名·释兵》里说:“熊虎为旗,军将所建,象其如猛虎”。指的就是一种以虎为图案的军旗。将帅出现阵前,其实并不训话,主要要竖起自己的旗帜,让所有官兵识别,背后的旗称为牙旗

image.png

  “兵书曰,牙旗者,将军之旌。谓古者天子出,建大牙旗,竿上以象牙饰之故云牙旗。”牙旗不论尺寸还是重要性都是军队中最大的,古时候出征祭旗就是祭牙旗。牙旗在古时候没有一制式,一般绣有主帅的姓氏,如岳家军的“岳”字旗。当升起主帅的牙旗后,士兵们立马知道谁是主帅,应该听从谁的命令。打仗时,牙旗在哪里,表示主帅就在哪里,一旦牙旗被毁,就代表主帅阵亡,将全军崩溃。

  如,明朝的朱棣靖难之战中,在白沟河朱棣和建文帝的将领李景隆进行了一场大战,李景隆抄了朱棣的后路,朱棣渐渐顶不住了,就要溃败之际,在阵大风吹来把李景隆的牙旗(帅旗)吹倒了,手下的士兵一看,主帅旗倒了,士兵们都认为李景隆死了,纷纷开始逃跑,朱棣趋势反击赢得了胜利。可见军旗的重要性。

  二,仪式需要。

  古时候战略决策权把握在皇帝手里,而战场上指挥权则属于将军。对于兵的大将的任命,都是由皇帝做出决定的。皇帝授于将军的军权,需要在把部队在一起,共同认证这一历史时刻。一般高台上坐着皇帝,将军穿着铠甲跪倒在皇帝面前。此时,皇帝把象征军权的帅印、宝剑等信物交到将军手里。这时的将军才有帅三军的权力。将军向皇帝施恩后,然后站到高台上,向所有士兵展示皇帝授予自己的信物。表明自己已经获得军权,并向官兵挥舞手中宝剑或信物,用来展现自己手中的权力,让所有官兵听从自己的指挥,否则自己将有斩违命之权。

image.png

  因为人的眼晴看的要耳朵听的远,将军又站到高台上,这样几万部队,将军其实并不训话,只是用肢体动作向众官兵展示自己的权力得到了最高领导的同意。

  这是仪式的需要,也是共同见证的结果。

  如楚汉争霸时,刘邦和项羽僵持不小,然而韩信在关键时刻不听从刘邦的指挥。刘邦则偷偷把授于韩信的印信给拿走了,韩信就无权指挥兵士了。没有印信,这些将军都是光杆司令。而授于印信就要在三军面前。

image.png

  三,检阅部队。

  授于权力的将领们,要在众多士兵面前展示自己的印信,看看到底好使不,别万一到阵前,根本不管用。所以几万人的部队来检阅。当然,此时并不将领们喊出口号,而是将领要升起令旗或令箭,用令旗指挥部队,看看部队的协调性怎么样。朝上举,中军以喊声响应,朝右举,右军以喊声响应,朝左举,左军以喊声响应。这样将领们,才能帅三军。

  我们看到古时候的将军,并不对几万官兵训话,他可以从头到尾一言不发。只是用肢体动作来演示,部队就会领悟将领的意识。根本不需要用训话来鼓舞士气,只要军旗不倒,官兵会勇往直前。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