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清朝的ldquo;公主rdquo;和ldquo;格格rdquo;差别有多大?
《还珠格格》是我这么多年来重温次数最多的古装剧,没有之一。其实现在对琼瑶风并不感冒,就以前爱看,只是这剧在电视上播放的次数实在多了点,寻思着没什么好看的新剧,刷刷老剧也行吧,于是,就看了一遍又一遍。我猜,很多人应该都有类似情况吧。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还珠》无疑带起了一股以清宫剧为主的古装题材潮流,年轻青春版的、宫斗心计版的,皇争版的......应有尽有。看多了,大家心里肯定会对清朝的历史有个大概了解,甚至能把清朝十二帝的名号挨个背出来,但与此同时,必然也有很多地方被电视剧给忽悠了,误解至今,如《还珠》里,乾隆的女儿居然全被称“格格”,这就不符合历史了。
再看《甄嬛传》,里面雍正帝的女儿又不称“格格”,而是称“公主”,看多了把观众都给搅迷糊了,这两者到底有啥区别?是不同身份吗?其实“公主”和“格格”在清朝的确不一样。
《清史稿·后妃传》就明确记载了,清朝(1636年-1912年)建立之前,后金(1616年-1636年)以及女各部分散的时代,可没什么皇后、这妃那妃的称呼,都是叫“福晋”;与之相对的,“格格”这称呼可以称大汗女儿、贝勒女儿,无论国君还是各部诸侯女儿都习惯叫“格格”,这更像一种约定俗成,而不是明文规定的制度。
如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当汗王之前也是贝勒,他的大女儿就是东果格格。但皇太极接任汗王后不满足于当王,要当皇帝,于是他建立了清朝,新王朝自然要完一些前朝后宫制度,其中就包括这爵位封号。过去混着叫“格格”,类似汉语叫“”,尊卑不明肯定不行,要保证皇帝权威,皇帝的女儿怎么能和一般王室宗亲的女儿一样?
于是“崇德改元,五宫并建,位号既明,等威渐辨”,皇帝的女儿参考汉制称“公主”,嫡出公主可封固主,庶出公主只能是和硕公主,但也有庶出女封固主的情况,如乾隆就把皇七女、皇十女都封为固主,皇七女是因为满蒙联姻,破例给她嫡出身份以拉拢蒙古;皇十女就是因为乾隆老来得女,特别偏爱了。
既然皇帝的女儿不称“格格”称“公主”了,那“格格”这称号自然就分配给皇帝女低一等的王公贵胄之女。
但“格格”这领域里又有细分,具体什么格格,取决于父亲和母亲的身份。第一等的“和硕格格”是亲王的女儿,嫡出算郡主,庶出算郡君;第二等“多罗格格”是亲王世子、郡王或贝勒的女儿;第三等“固山格格”是固山贝子嫡出女儿,庶出的女儿不受封,只能称宗女;
第四等普通“格格”就是镇国公、辅国公嫡出的女儿,庶出女儿也是宗女;再往下的爵位无论嫡出庶出都只能算宗女,没有称“格格”的了。可以这么理解,格格是清朝贵族人家的,而公主是皇帝之女,身份自然凌驾于所有的宗室格格之上,这也是给皇帝加一层权威。
不过,“格格”这称呼也有情况,如乾隆帝的生母嫁给雍正帝时,因为父亲的官品不高,雍正又还没封亲王,只蹲在贝勒的位子上,她更没生下提升地位,所以只能算低品级的姬妾,嫡福晋是远远不上,也不能和侧福晋、庶福晋,就被称了十多年的“格格”。
这时候的“格格”就不那么尊贵了,有点类似汉王朝贵族人家的“通房丫头”。除了亲王的低品级姬妾外,一些地位尊贵的女子,如苏麻喇姑也被称过“格格”,所以“格格”这称呼在清朝还挺多用的。
绝大多数情况下清朝的“公主”和“格格”都姓爱新觉罗,但即使身为皇族女子,她们的身份也被明确定了尊卑和高低,公主在宫墙之内,是金枝玉叶,是“主”,而“格格”在宫墙之外,是贵族,也是“奴”。
我们为什么总说封建等级森严呢,因为你一出生就注定了你能得到的权利和待遇,你没办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只能接受命运安排,那种无力感,要是穿越过去了,恐怕每个现代人都会被折腾疯。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