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迁都洛阳的正原因究竟是什么?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世民以右领军大都督的身份,带领大军攻下洛阳,击败王世充、窦建德联军,为大唐一天下立下大功,于是唐高祖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并且允许他开府洛阳,自此奠定了他最终登上皇位的、经济和军事的基础,故而李世民对洛阳有份特别的感情,登基之后立刻把洛阳定为行宫。

image.png

  太宗死后,高宗在位期间,正式将洛阳定位东都,并且前后共七次把整个朝廷搬迁到洛阳,在洛阳处理整个帝国的政务,虽然他曾经有过正式迁都的念头,但在大臣的反对之下取消了。不过,规模巨大的宫廷,机构臃肿的机构,各级官员的亲眷扈从,数量庞大的护卫部队,共同构成一个浩浩荡荡的队伍,所到之处如同蝗虫过境,将沿途的州、县给吃得一干二净,虽然这些地方能够得到免缴一两年赋税的补偿,但基本上都是得不偿失的,故而民间颇有怨言。

  高宗死后,武则天临朝称制,改洛阳“东都”为“神都”,实际上已经变成了都城,等到公元690年改元“武周”,至此洛阳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王朝都城。

  显而易见,武则天从被立为皇后之后就特别属意洛阳,厌弃西都长安,最终在她手中完成了迁都的工作,那么,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从相关的史书中可以总结出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经济、心理。

  首先来看方面的

  长安地处西北,故而从传意义上来讲,属于从北朝到隋、唐初占据帝国权力中枢的关陇集团根据地,而这个集团中的大多数勋贵,在武则天崛起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持反对乃至敌视态度的。武则天为了反制和制衡,只能通过科举和举荐等办法,从帝国的地区,尤其是关东地区的中下层士族选拔人才,安朝廷内部,但是,长安的位置决定了京城周边的地方政权仍然在关陇集团的掌握之中,最好的解决办法只能是脱离此处。

  不过,由于武则天从登上皇后位子到最终临朝称制,关陇集团的挑战虽然有,但都属于麻烦层次的,故而方面的考虑占并不高。

  再来看看经济方面的原因。

  从隋朝到唐初,洛阳所处的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带得到有效的开发,土地肥沃人口众多,再加上在隋炀帝手上建造了复杂的运河系,能够把东南地区的物资有效的输送过来,从而增加对京畿的有效供给,减轻周遭地区的百姓负担。

  此外,在高宗在位期间,关中地区发生天灾的次数较多,中原地区则相对较少,更容易的征集到足够的税赋和粮食来供养京师内规模庞大的朝廷。

  最后,心理方面的因素!

  笔者认为,这才是武则天迁都洛阳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

  武则天被正式立为皇后之后没多久,就用异常残的手段将曾经的竞争对手萧淑妃和王皇后处死,并且仿照西汉的吕后,将两人制成了“人彘”。对于武则天来说,算是酣畅淋漓的实现了报复的,但是两人死前的惨状和怨的诅咒:“阿武妖猾,乃至于此!愿他生我为猫,阿武为鼠,生生扼其喉!”还是在其精神上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据史载,武则天经常在睡梦中见到二人面目狰狞的样子。

  众所周知,武则天与喜欢的高宗不同,是个极度虔诚的徒,而教义偏偏格外的强调因果报应,从而加重了她的心理负担,在长安的宫殿内,熟悉的景物又无时无刻的不在提醒她曾经发生过的一幕幕景象,让武则天完全无法将王皇后和萧淑妃忘掉,于是逃离成了唯一的选择。这与她定都洛阳之后,将的地位提高到与同列,大规模兴建佛寺,开凿佛像,赞助、支持佛法的弘扬是一脉相承的——赎罪、忏悔、祈求庇佑掺杂在一起。

  综上所述,从表面上看,武则天定都洛阳,确实有和经济方面的考虑,但这两个原因并非决定性因素,正促使她下定决心的,乃是精神上的巨大压力。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