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没有防伪技术 古人为什么不伪造银票
我们在看古装影视作品的时候,经常能够看到这些场景,一些有钱的达官贵人从怀里掏出来一大把银票,在各种消费场所大手大脚挥金如土,这个时候总会有着一些江湖中的毛头小贼或者一些见钱眼开的市井小人,两眼放光的看着这些银票流着哈喇子,有时候在看的时候不免会想到一个问题,难道那个时候就没有人仿造这些银票吗,当时又没有什么防伪技术,难道就仅仅是因为古人都很遵守法制吗?
银票细节图
在中国最早的纸币生产于北宋年间,当时叫做“交子”,主要是四川民间便于携带交易的产物,后来宋朝官方又发行了会子,钱引还有关子等多种类型的纸币,并且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纸币发行的官方机构,不过在刚开始发行纸币的时候,出现了一大批银票作假的案子,所以宋代的纸币上直接印了这么一行字:伪造者处死。但是依旧是无法杜绝的产生。
交子铜印
而后到了明末清初的时候,伪造的嚣张气焰却戛然而止,这让很多人不解,到底官方采取了什么措施,可以达到这般的效果呢?首先要从印钞的材料说起了,宋朝的时候用一种叫楮皮的川纸作为了印钞的专用纸,洪武年间流通的大明宝钞用的是桑皮纸,而清代的时候所用的纸则是白色台笺纸和纸混合的材料,无论哪个朝代,这些个品种的纸张都是民间禁止采购的。
大明宝钞
并且古时候纸币之上所印刷的图案都是非常复杂的,如明代的银票,花纹非常精美,而且当时都是手工雕刻,而图案大都是房屋花鸟以及名人字画,而到了清代,则是龙的图案居多,边框有花纹围绕,图形复杂到了极致,能伪造出来的人只怕也不会屈尊于做,并且会使用红黑蓝等多种颜色相互交错,更是大大提升了伪造的难度,并且这大约就是双色以及多色套印的开始。
银票印章
在密押技术方面,清代的晋商做的尤为出色,打个方,升昌票房从1826年到1921年这九十五年之间,就更换了三百套密押,而在银票上面的“谨防假票冒取,勿忘细视书章“这12个字,实际代表着12个月,并且还会时常更换,就好像摩斯密码一样,外人根本没办法破译,这种方式对于防止冒领及其有效,据目前所掌握的史料来看,还没有发生过一起冒领事件。
升票房牌匾
除去这些,官方为了防止的技术跟进,更换票版的速度也是极快,如一开始用木板后来又换成铜板的元钞,并且每使用一年就会把旧版销毁然后更换成新版,这种做法更是增加了伪造成本以及难度,而后到了明清时期,官方就采用了“暗像”的手法,说得通俗一点就很像现在的水印,通过丝网变化使得纸浆密度以及厚度不同从而形成图案,实践证明,这种手段非常有效。
银票细节图
除此之外,水印之上的字体和图案还存在着暗记,票号经过了严格的培训以及甄别管理,即便是想出现失误都很困难,这种钞票水印防伪技术一直延续到了现在,明清时候的晋商还会在上面加一套微雕章,而这微雕的内容就是王羲之的《兰亭序》,通篇三百多个字,雕刻非常精美,并且还会故意雕刻错误几个字,一旦雕刻完成之后,就算是雕刻者自己都难再复刻第二个,这就会让很多的伪造者望而却步。
兰亭序
抛却这些都不谈,古时候纸币还会多重印押,设立民间的辨钞人,造纸材料参入纤维等等等等,各种防伪手段数不胜数,所以回到本文一开始的问题,并不是古人不敢伪造,一开始以为古人的防伪技术不到位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