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灭秦后没有登基称帝,这是为什么呢?

  项羽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公元前207年十月,秦王子婴降于刘邦,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建立的秦王朝轰然倒塌。一个月后,项羽联军进入咸阳,鸿门宴后,项羽接管咸阳,成为帝国的实际主宰者。

  秦王朝已经灭亡,天下大势,其实都掌握在项羽手中,当时,一个名为韩生的谋士就向项羽献言说:“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但是项羽觉得秦宫都已残破,加上思乡心切,就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听到项羽这样说,韩生直接讥讽一句:“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虽然项羽烹了韩生,但是因为他没有称帝,被后世评为开历史倒车,因此,“沫猴而冠”这个成语,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嘲讽项羽短视的专用词。

image.png

  那么我们今天再以历史的眼观来看,项羽没有登基称帝,是他不愿意,还是他不具备称帝的天下大势?

  首先,在鸿门宴前,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从数字上来看,项羽的兵力远远多于刘邦。但是,项羽的四十万大军,都是绝对听从项羽指挥的吗?答案是否定的,项羽的四十万大军,乃是多支诸侯联军组成的,项羽只是充当类似“盟主”的角色。同样,刘邦的十万大军,也只是以刘邦军队为主的诸侯联军。

  自巨鹿之战后,诸侯就被项羽军队的勇武威服,此后,就跟随项羽朝着咸阳进攻。所以我们不难分析出,项羽的四十万大军里,诸侯的兵力应该占不小的例。据《史记》记载,当时项羽“遂将五诸侯灭秦”,但根据项羽后来的分封,他手下共有“十八路诸侯”,除了原来的齐、燕、韩、赵、魏五个被秦所灭的诸侯国外,还有包括刘邦、彭越、英布、章邯等一大批灭秦功臣。

image.png

  了解完了项羽军队里的势力,那么我们不妨思考一个问题,十八路诸侯为什么要跟随项羽一起灭秦?是为了让项羽天下尊当皇帝吗?

  项羽消灭秦军主力,是灭秦首功,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其余诸侯,也为灭秦立下汗马功劳。再者,诸侯们为什么要灭秦?除了诸如刘邦、彭越、英布等因走投无路的莽英雄外,像刚才提到的被秦所灭的五诸侯,他们灭秦的目的,乃是复仇复国,就是想要重新夺回战国时期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要是灭秦后,项羽就说自己要当天下尊的皇帝,要将天下一于自己手下,那诸侯们如何自处呢?

  刚才所述,均是利益问题,现在我们再来说一个古时候最重视的名分问题。项羽和诸侯之间是什么名分?是上下级的君臣名分?显然不是,他们之间地位是平等的,甚至在项羽分封诸侯之前,他只有“上将军”头衔,而五诸侯早已是王爵,按此来说,项羽还五诸侯低了一头。

image.png

  所以,对于项羽这个灭秦首功之人,诸侯们最多只能接受在双方平等的地位上,再给他一个“纵长”的虚位,而且当时天下可是有一个名义上的共主——楚怀王。因此,项羽称帝,名不正言不顺,必然会首先遭到诸侯们的反对,甚至直接撕破脸皮大兴刀兵。

  最后,再来看项羽的分封对象。十八路诸侯,都是项羽灭秦中的“利益同盟”,而项羽的忠心下属范增、季布,甚至同宗的项伯、项庄等人,都不在分封范围内,也就是说,其实项羽已经把分封的范围压缩到极致,除了十八路诸侯不得不封外,基本上没有多余的分封。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项羽在分封中依旧保存了自己的核心实力,也就意味着他并没有放弃争锋天下的野心和谋划。项羽失败的根源,一方面是他在分封中没有很好的处理好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导致不出几年就天下大乱;另一方面,则是刘邦在川蜀崛起的太快,打了项羽一个措手不及。

image.png

  总之,项羽的失败绝不是源于分封,他的分封也并非是历史的,而是天下大势所趋的无奈之举。即使是刘邦,在四年楚汉战争中,依旧要依梁王彭越、九江王英布、燕王臧荼等诸侯来打败项羽。在建立新的大一王朝后,依旧要将这些帮助他的诸侯重新分封,难道刘邦不知道,异姓诸侯早晚会割据一方对抗中央朝廷吗?

  和项羽一样,刘邦虽然称帝,但是分封诸侯,不是他的意愿,而是必须要这样做。甚至从另一方面来说,刘邦还分封了大量他手下的功臣为诸侯,在这一点上甚至还不如项羽呢,也不见有人说刘邦是历史的。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