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后,朱允炆为什么会活不见人死不见?

  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汉族,1398年6月30-1402年7月13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

image.png

  建文削藩引发靖难之役

  朱元璋死后,围绕着继承问题爆发了靖难之役。朱元璋遗照命令皇长孙朱允文即位,年号建文。但在建文帝继位之后,在身边清流文人的鼓动下开始了激烈的削藩。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在无奈之下发动了靖难之役,在多次战斗后无法打破建文帝的战略优势包围,最后破釜沉舟直接突击南京,一举成功。

  宫中大火,下落成谜。

  明史记载:建文第四年六月,朱棣的燕王军队在李景隆的配合下从金川门进入南京,南京被燕王军队占领,靖难之役结束。

  在南京被攻陷的同时,南京紫禁城中燃起大火,燕王军队进入皇宫后,在皇宫中拖出几具焦,经辨认好像是建文帝一家,自此建文帝的实结局不详,下落成迷。

  传说和朱棣的寻找

  根据明史的记载:在当时就有传言,建文帝大火之后从宫中地道中逃出,后出家成为和尚。自此传言不断,明正五年有一伙僧人从云南到广西诡称自己是建文帝。后经知府审问明确是伪装的。

  靖难之役后无法明确确认建文帝的明确结局,在民间多有传言建文帝出逃在云贵川地区活动。根据这种情况,永乐帝多批次派人寻找,甚至郑和下西洋也有寻找建文帝的任务。但有明一代也没有建文帝的任何明确的下落。建文帝的踪迹自此成为历史上著名的迷案之一。

  种种传言也都只是民间的不满情绪的借机发挥。朱棣成为皇帝针对民间的传言也做出了反应,朱棣上台后对建文帝朝官方档案进行了肆意的清洗,而几乎与此同时又开始在官书和官史中重新“勾勒”和塑造建文帝的形象,将其描绘成嗜成性、好色荒,甚至与禽兽相类的昏君闇主。再这样的情况下也就再也无法确认建文帝的下落,也许以后通过考古能为我们解开这个谜题。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