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事迹是假的吗?是的 为什么雷锋有那么多照片?
最近,因为知名媒体人老梁诋毁雷锋而引起轩然。老梁说,雷锋的事迹很有可能是捏造的,在那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雷锋居然有200多张照片。其实老梁提的这个疑点很多人想知道。雷锋事迹是假的吗?当然是的。下面十万个为什么网带你看看雷锋事迹是假的吗?为什么雷锋有那么多照片?
雷锋事迹是假的吗?
雷锋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质疑点有好几个,现在来简明扼要的说大家最疑惑的两点:
为什么每次雷锋做好事的时候,都恰好遇到了摄影师?
为什么雷锋做好事从来不留名,但总是记在记里?
雷锋事迹是个吗?很显然不是。
1963年3月题词: ldquo;向雷学习。rdquo;
1963年3月1题词:ldquo;学习雷锋做的好战士rdquo;。
同志题词:ldquo;学习雷平凡而伟大的精神rdquo;。
同志题词: ldquo;向雷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精神,公而忘私的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rdquo;
同志1963年7月8题词:ldquo;雷锋是中国人民的好,大家向他学习rdquo;。
邓 小 平 同志1963年3月题词: ldquo;谁愿当一个正的者就应该向雷的品德和风格学习。rdquo;
江 泽 民 同志1990年3月5为雷锋题词:ldquo;学习雷,弘扬雷锋精神。rdquo;
中人千千万万,能被这么多夸赞,雷锋怎么可能是个骗子。
为什么雷锋有那么多照片?大多是摆拍和补拍
资料来自中央的解答:一场由ldquo;摆拍rdquo;引发的公案,雷锋留下的照片到底是是假,雷锋是ldquo;影帝rdquo;还是模范?
不仅是神一样的摄影师和ldquo;摆拍rdquo;动作受到吐槽,很多网友还质疑:
1、在1960年前后,照相可是个稀罕事,而在雷锋参军的两年多留下的照片却高达两百多张,一定是作假;
2、雷锋(雷锋所在部队)很早就ldquo;预感到rdquo;自己(雷锋)会牺牲,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所以提前派摄影师跟随,预留200多张照片下来,供全国人民今后瞻仰。
基本上每一名中国人的脑海里,都保留着很多雷锋的照片:有头戴军帽持枪立正的,有擦汽车的,有帮助战友学习的,有扶老携幼的,有给战友让饭的,有给伤病员送月饼的,有到储蓄所取钱的,还有为人民公社捡粪的hellip;hellip;然而在当下,这些曾经振奋了亿万中国人的照片,却变成了质疑雷锋精神的ldquo;铁证rdquo;,如:难倒雷锋的是ldquo;影帝rdquo;,的是其所在部队造出来的ldquo;神rdquo;么。
答案是否定的。
事实上,网友们的质疑也没有错。雷锋生前留下照片共计300余张,其中有223张都出自雷锋生前战友、工程兵宣传助理员张峻之手。其中黑白照片199张,彩色照片24张。而且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张峻接受采访时,就已经公开言明:自己所拍摄的雷锋照片中,一些属于ldquo;补拍rdquo;、ldquo;摆拍rdquo;。
因为有一个我们应该知道的常识、细节被忽略掉了,那就是:雷锋生前已经是从涌现出来的全军典型。
鉴于补拍照片工作的严肃性,当时的工程兵给筹办小组约法三章:
第一,补拍内容必须是雷锋曾经实做过的事情,不能搞假新闻;
第二,能补的补拍,不能补拍的画幻灯;(这里的能不能,主要讲技术手段,像雨夜送大娘,你再去找回来,下雨再来一遍?这个不可能)
第三,补拍的照片要经得起推敲。
然而这些补拍的照片纷纷出现了问题。如因为摄影技术不过关,深夜学ldquo;毛著rdquo;无法拍摄,照片变成了雷锋在白天打着手电学习;如雷锋在8月里为人民公社捐款,照片里的雷锋却穿着棉衣;如,没有找到那位老大娘,而是找别人代替,等等。因为照片经不起推敲,同样也遭到了领导的质疑。然而,照片的补拍和幻灯片的制作还没完成,雷锋就突然离世,这些原本用于ldquo;学毛著标兵rdquo;的展览被用作了规模更大的对雷锋的追忆仪式上。
所以,也谈不到什么神一样的摄影师,人家早就说了,就是补拍,摆拍。而且这些个补拍、摆拍都有实的依据。
然而谈到这里,很多网友就说了:我们不管,只要是补拍、摆拍,就是作假,我们就不认同。
那我们就只好讲讲ldquo;摆拍rdquo;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自摄影技术发明以来,就被赋予了记录历史画面的神圣职责,而因为一些如时机消逝、天气、光线、没有抓拍住等技术难题和人为原因,摆拍一些符合历史事实的照片,也是在允许之列的,而且也是当时国际上的通行做法。
为什么雷锋做好事从来不留名,但总是记在记里?
其实雷锋不是参军以后才开始写的记。
那时的雷锋还叫做雷正兴,1956年于荷叶坝小学毕业后不久,就到了乡做通信员,11月,年满十六岁的雷锋被推荐到望成县做。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机关工作生活。
平时写记、能写记,在当时算是文化人的特征,这种氛围我想至少80后早期的童鞋们还是能有所感触的。
对于好学上进的雷锋来讲,写记不仅能锻炼文字,还有提高文化素养和人生格调的意思,于是在1957年的秋天,雷锋开始学着写记。当时雷锋在组织部的同事彭正元还记得雷锋特地向自己请教怎么样才能写好记。也许,原团山湖农场办公室干部方湘林是最早看过雷锋写记的人。1958年4月,是雷锋主动把记递给他看,据方湘林回忆,ldquo;我希望有爱情记,可仔细一看,写的全是与技术方面的内容,如下放干部总结评大会记录,自己在大会上的发言提纲,拖拉机性能、拖拉机驾驶规则等等rdquo;。
这也正印证了一点:在雷锋的记里,大多数都是摘抄的文字,有的文章段落,有科学技术的内容,有会议的记录等等,自己的经历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而雷锋记的被发现并得到宣传,也是一段机缘巧合。1960年10月底,工程兵部把雷锋暂时借调到沈阳,到军区工程兵所属各单位做ldquo;忆苦rdquo;报告。在雷锋出发前,军区部副主任王寄语为了能进一步了解雷锋的成长过程,就打电话给工程兵10团政韩万金,让他转告雷锋把自己的记带上。雷锋就带了五本记来到军区第一招待所。王寄语被记的一些内容所打动,安排摘抄分发给们阅读。不久,《前进报》总编辑嵇炳前协同新华社军事记者佟希文和李健羽前往军区机关了解雷锋的事迹,他们在雷锋作报告临时住的办公室里,偶然从雷锋的床上发现了雷锋写的记,看了几段觉得很好,就请示王寄语能否借去看看,王寄语当即表示赞成。
嵇炳前协同新华社军事记者佟希文和李健羽前往军区机关了解雷锋的事迹,促成了《雷锋记》于1960年12月1在机关报《前进报》上首次以一个版的篇幅摘录发表。当时的标题是ldquo;听的话,把青春献给祖国mdash;mdash;雷记摘抄rdquo;。这次共摘发了雷锋从1959年8月30至1960年11月15的记15篇。当时只是作为辅助学习雷锋的一个形式,在部队里流传。
雷锋去世后,1963年1月18,部要求《前进报》社编选《雷锋记》,由政组组长董祖修负责。当月下旬,董祖修从军区文工团借来十人,将雷锋遗留的九本记、笔记,全部抄录下来,准备仔细核对后进行选编。
1963年1月20,《前进报》又用了将近一个半版的篇幅,摘录发表了32篇雷锋记,其中包括1960年发表过的15篇。
关于董祖修带到总政的记抄件还有一段不寻常的故事。在,核对过程中,当时为了宣传报道的需要,为了让《雷锋记》早问世。董祖修曾经把雷锋的记本拆开过。自1963年3月5题词ldquo;向雷学习rdquo;发表后,全国各地记者纷至沓来,到《前进报》要雷锋记摘抄,有的执意要阅读雷锋记原稿。为防止珍贵的雷锋遗物丢失,又能解决新闻宣传的需要,董祖修把雷锋的记本拆开,然后组织人手前来抄写,抄完之后再装订上。
记抄完之后,董祖修请报社与军区印刷厂同志把拆开的本子亲手送到印刷厂装订。军区印刷厂特意请一位老师傅,按照精装的办法,把几册记本一针一线地装订起来,然后把封面粘好。
不久,雷锋的记本、笔记本共9本,连同雷锋遗物一起,被征集到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长期珍。
雷锋记抄件在上交之后,经总政宣传部审查,共选辑121篇,约4.5万字,于1963年4月由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第一本内容丰富、文字准确的雷锋记。这本记的出版,满足了全国人民学习雷锋的急需,也成为对雷锋的ldquo;永久纪念rdquo;。
对雷锋遗留下的记,工作组都是按照时间顺序,一天一天地核实、鉴别。其中雷锋记录生活、工作、学习的记,很容易认定;但很多记记录了一些富有深刻寓意的精辟论断、名言警句等,就必须仔细分析,因为里面有的是雷锋写的,有些似乎不是。对照雷锋的笔记本可以看出,雷锋平时看了很多书,做了不少摘记,有的注明了出处,有的却并未注明。雷锋记里引用最多的是语录。
例如记里有一段话这样写道:ldquo;一个人出生在世界上以后,除了早夭的以外,总要活上几十年。每个人从成年一直到停止呼吸的几十年的生活,就构成个人自己的历史。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写自己的历史。每个员和每个员都应该想一想,怎样来写自己的历史mdash;mdash;我要永远保持自己历史鲜红的颜色。rdquo;当时工作组以为是雷锋自己的话,收录进最早的《雷锋记选》版本中,列为第一篇。等过了几年,才发现这段话原来摘自中央校杨献珍的一篇文章。于是在《雷锋记》再版时便删去了这段摘记。这段话当时还曾被误为雷锋的话成为了《人民报》组织的第一次报道雷锋的文章的引语。
工作组对雷锋记中有关事实过程、人名、职务、单位、番号、地名、时间、数字等,都一一核对过。但在发表时还是做了一些技术处理。为了保密,将雷锋记中的部队番号一律改成times;times;部队;将不便透露姓名的人名,改成times;times;times;。经过反复研究,还将部分语义重复、过时的话语、用词等,做了删节。
最后一共选辑了其中的121篇,约4.5万字编辑成书。1963年4月,《雷锋记》由文艺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这也是第一本正式出版的《雷锋记》。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