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的肖像画各不相同,她的实长相如何呢?
慈禧是一个非常注重自己形象人,面对荷兰画师给自己画的肖像,慈禧的心情大好,这幅画也成为了慈禧最为经典的画像。
荷兰人华士·胡博的两幅油画肖像,给人们留下一个百年谜题!这两幅画,容貌细节不同,精神气质也迥异,这是为什么呢?其中哪个更接近晚年慈禧实的面貌?
如果慈禧知道这位画家还另外为她画了一幅肖像,她还会对他说“Good”吗?当一位荷兰画家把他绘制的肖像小样交给慈禧审阅的时候,太后出人意料地用英语评价道——“Good!”
这是1905年曾经实发生的一幕。慈禧讲出这句英语并不奇怪,此前,她曾多次问过当时担任外务部右侍郎的伍廷芳,英语中“好”字怎样说。
慈禧也曾向伍博士问过一些英语词汇的发音。不过,也许由于潜意识的作用,她从来没有问过英语里用得最多的两个词汇——“谢谢”和“对不起”。
不管怎样,说“Good”,证明慈禧对这幅画非常满意。然而,对画家来说,令客户满意的作品,一定是最实的么?至少,这位叫做华士·胡博(Huert
Vos)的画家心中,大概不作如是想。
如果说“Good”的慈禧太后知道他此时心中打的主意,只怕会改用来招待这位客人。因为,这位荷兰画家还另外为她画了一幅肖像,太后并没有见过。
如果到颐和园参观,在德和园里可以看到一幅镶嵌在落地镜框里的油画,高234.5厘米,宽144厘米,画中的慈禧坐在硬木椅上,合理,神态安详,栩栩如生,显得保养极好。
2007年专程从荷兰赶来修复这幅油画的文物专家安娜·范·格里文森评价道:“几乎可以感到太后脸颊上脂粉的质感。”在很长时间里,人们都认为这是慈禧的油画肖像中最为实准确的一幅。能得到这样的评价,与华士·胡博的艺术造诣是分不开的。
华士·胡博,本名Huert
Vos,1855年生于荷兰,在中国期间一度用名胡博·华士,但被清朝官员提醒在中国姓应在前,于是改而自称华士·胡博。他是荷兰最出色的肖像画画家,曾为荷兰女王、国王、李鸿章、袁世凯等绘制过肖像。他是欧洲最早开始重视有色人种肖像画的艺术家,也是唯一为慈禧画过像的男画家。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德和园里这幅画,并不是华士·胡博为慈禧所绘的唯像。1906年,他在巴黎画廊展出了另一幅慈禧的画像。画中的慈禧完全没有德和园所存油画中的慈祥温和,而是带着咄咄逼人的表情。
展出中曾有报刊评价此画——“最佳处就是双眼,让人直视片刻就不得不闪避开,仿佛这位东方的太后就在你的面前,肆意燃烧着她的权势和。”这幅画现存于哈佛大学福格美术博物馆。
那么,这两幅画中,哪一幅更接近实的慈禧呢?华士·胡博虽然曾两次访问晚清的中国,但是他见到慈禧并为其画像的机会,只有一次。
华士·胡博第一次到中国,是1899年。说来这次颇有些浪漫,那是他环球结婚旅行的一站,他娶了夏威夷公主凯克拉尼(当时夏威夷在一位女王的治之下,还没有并入)。
在中国,他曾经为庆亲王奕劻、李鸿章、袁世凯等画像,并曾提出想为慈禧和光绪画像,但没有得到积极的回应。不过这几张画还是为他带来了机遇。1905年,慈禧命人邀华士·胡博来中国为自己画像,其原因据说是因为看到了胡博为奕劻所绘肖像,非常欣赏。
1905年6月,经伍廷芳邀请,胡博来到北京。从6月20开始,共画了四次,但他并不知道绘画的地点。他的记述称,是从兵部衙门随同伍廷芳和载振前去画像的,“走入城关,看到荷塘环绕花园,乘小船进入,而后在殿宇中等待太后的到来。”
后人估计,胡博作画的地点是,在当时慈禧经常居住的仪鸾殿附近。胡博回忆当时“光从左侧射来”,这正是巴黎展出的那幅画很鲜明的特征。在这里,胡博画出了肖像的小样,而后在酒店将作品完成,在获得酬劳后离开中国。三年后,慈禧死去,胡博再不曾见过这位太后。
由此可以推断,两幅画像,描绘的都是1905年的慈禧,时年69岁。显然,在巴黎展出的那幅慈禧肖像,更为符合这个年龄。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