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里边的有水银吗 这些水银是怎么来的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秦始皇陵水银,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关于秦始皇陵中的大量水银,《史记·秦始皇本纪》有载,“(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汉书》也有类似记载。不过,史料虽然如此记载,但陵墓中是否有没有水银,一直以来始终是个谜。
直到现代,中国地质调查研究院利用科技手段,通过物探证明,秦始皇陵地宫内的贡含量的确极为异常,且贡含量呈现为东南、西南较高,而东北、西北较弱的趋势。如果以水银分布代表江河湖海的话,这种分布趋势正好与我国的渤海、黄海分布位置相吻合。经过对汞含量的分析,推断秦始皇陵中的水银含量达一百吨左右。
那么,在古时候那种生产水平之下,秦始皇是如何弄到如此多水银的呢?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位秦朝的女富豪——巴清,在司马迁记录秦汉商业活动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巴清是唯一一个着经营丹砂入选的商人。
《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夫倮鄙人牧长,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岂非以富邪?”
从这段记载来看,巴清的家族因为掌握着丹砂矿,因而长期从事采炼丹砂的生意,同时因为掌握着特的丹砂开采和冶炼技术,因而家族得以传数代而不坠,并垄断了巴蜀地区的丹砂开采生意,从而积累了大量资产。
实际上丹砂提炼水银技术,早在春秋之前便已经出现,例如春秋霸主之一的齐桓公,便曾利用水银防盗。唐朝的《括地志》有载,“齐桓公墓,临菑县南二十一里牛山上。晋永嘉末,人发之,初得版,次得水银池,有气不得入,经数,乃牵入中”。
此外,丹砂在当时的用途也极为广泛,既可用来制作颜料,又可用作镇定剂,并可用来治疗疥癣等皮肤病。再加上朱砂既有又防腐,因而古人认为用朱砂提炼成的金丹具有延年益寿功效,从而常以朱砂作为炼丹的主要材料。这些使得朱砂的开采、提炼等技术得以迅速发展,同时也使得巴清有了与秦始皇做生意的基础,毕竟秦始皇对于长生可是极为痴迷的。
因此,巴渝文化专家李永明等认为,在当时能够有能力提供多达100吨以上水银的,大概也只有距离咸阳如此之近的巴清了。而除了巴蜀之地外,贵州的桐梓、思南、德江和陕西的洵阳、略阳、山阳、凤县等地也都有不少朱砂矿,这便为秦始皇解决了生产水银原料和技术问题。
那么,水银又是如何运输的呢?我们知道,水银是一种性较强的物质,具有一定挥发性,且挥发性会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强,因而运输水银时,不仅必须保证密封,而且必须保证低温。而以秦朝的科技手段和运输能力来看,显然很难达到运输水银的能力。
因此,个人认为,秦始皇陵中的水银,极可能是就地提炼使用的。也就是说,从各个地区的朱砂矿将原料运输到皇陵施工现场,然后在现场进行提炼使用,至于水银容易导致中,这个恐怕就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了,谁让参与施工的大部分都是刑徒呢。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