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在曹手上的五位名士,分别是谁呢?

  在《短歌行》这首诗中,曹曾表示“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而这,自然体现出曹求贤若渴,希望可以招揽天下人才的态度。当然,在汉末三国时期,曹也确实在身边聚焦了一大批优秀的谋臣武将,从而建立了强大的曹魏。不过,作为古时候历史上争议较大的一位历史人物,曹在对待人才的时候,并非一直海纳百川。纵观曹的一生,至少有五位名士是被他所的。那么,问题来了,死于曹之手的五位名士,除了杨修,你还知道哪一个?感兴趣的网友们和为什么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杨修

  杨修(175年—219年),字德祖,东汉文学家,弘农郡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太尉杨彪之子,母为袁氏(司徒袁安曾孙女)。对于杨修来说,出身弘农杨氏,为人恭敬、好学,有俊才,知识渊博,极聪慧。建安年间(196年—220年),杨修被推选为孝廉,不久改任郎中,后改任丞相府曹的主簿。

  作为曹麾下的谋士,杨修的工作都让曹非常满意。后来,杨修数次助曹植通过曹的考验,在曹植与曹丕争夺魏太子的事件中,杨修选择了站在曹植的阵营中,然而曹植加高傲,最终曹选择了曹丕作为魏王的继承者。值得注意的是,在正史上,等到曹册立曹丕为太子之后,杨修有意疏远曹植,但是因为曹植毕竟是曹的,所以不敢过于明显,还是保持了一定的来往密度。后来,曹知道了杨修参与了夺嫡事件,颇为气愤。而这,或许是曹决定除掉杨修的原因之一。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秋天,杨修被曹下令死。

image.png

  二、边让

  边让(?-193年),字文礼(一作元礼),兖州陈留郡浚仪县(今河南省开封市)人。东汉末年名士。边让于辩论,辞赋,年轻时便声名在外。边让与汝南名士谢甄去拜访名士郭泰,而郭泰对他们并不看好,曾私下对门人说:“这两位年轻人英才有余,但并不入道,是可惜了!”此外,边让还和陶丘洪、孔融齐名。

  中平六年(189年),边让被朝廷任命为扬州九江郡太守,而边让并不认为自己能做太守。初平二年(191年),天下战乱不止,边让弃官返回家乡(兖州陈留郡)。初平三年(192年),曹进入兖州,平定兖州黄巾军,自领兖州刺史。而边让仗着自己的才气,不把曹放在眼里,多次轻视和贬低曹。到了193年,曹下令处死了边让。值得注意的是,边让被后后,陈宫、张邈、张超等兖州本地的士族非常不满,从而联合吕布背叛了曹,这让曹差一点就失去了立足之地。

  三、许攸

  许攸(?-204年),字子远,南阳郡(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人。东汉末年,许攸很早就和袁绍、曹结交了。当然,许攸一开始是袁绍帐下谋士。对于袁绍来说,麾下谋士众多,这些谋士之间明争暗斗,产生了巨大的内耗,也成为袁绍败亡的重要原因。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爆发的时候,许攸因为家人被收捕,所以一气之下背叛了袁绍,投了曹。来到曹大营之后,许攸为曹设下偷袭袁绍军屯粮之所乌巢的计策,袁绍因此而大败于官渡。因此,非常明显的是,曹可以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许攸自然起得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后来,许攸跟随曹平定冀州,因自恃其功而屡屡口出狂言,终因触怒曹而被。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许攸是被曹麾下猛将许褚斩的。但是,实际上,在《三国志》等正史中,则没有许褚斩许攸的记载。换而言之,许攸就是曹直接下令处死的。

image.png

  四、孔融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官吏、名士、文学家,为孔子的二十世孙。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孔融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人陶丘洪、陈留人边让齐名。提到年少时期的孔融,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孔融让梨”的典故,这不仅是孔融谦让品质的体现,也体现出其聪明睿智的一面。

  汉献帝时期,孔融历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国相等职,时称孔北海。孔融在北海国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颇有成绩。后来,孔融兼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绍的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对于孔融来说,喜欢结交宾客,并对曹的征伐等事宜多次批评,言辞激烈,终于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因触怒丞相曹而被。

  此外,孔融能诗文,为“建安七子”之一。魏文帝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其散文锋利简洁;六言诗则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从这一角度来看,孔融被,自然令人感到唏嘘不已。

  五、崔琰

  崔琰(?—216年),字季珪,清河郡东武城(今河北省故城县)人。东汉末年名士,司空崔林从兄,丞相曹谋士。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崔琰体态雄伟,相貌俊美,美须髯,师从于大儒郑玄。东汉末年,崔琰最初跟随冀州牧袁绍,拜骑都尉。曹平定河北后,崔琰投了曹,被后者任命为冀州别驾,迁丞相东曹掾。因此,非常明显的是,和杨修一样,崔琰不仅出自名门望族,也曾在曹的丞相府工作。

  并且,崔琰还教导世子曹丕,他的侄女嫁给平原侯曹植。曹成为魏公后,崔琰担任魏国尚书令,迁中尉。但是,到了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崔琰坐罪下狱,被曹赐死。崔琰之死非常冤屈,因而历朝皆有文人墨客为之伸冤。对此,《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曾表示:崔琰高格最优,鲍勋秉正无亏,而皆不免其身,惜哉!大雅贵“既明且哲”,虞书尚“直而能温”,自非兼才,畴克备诸!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