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库兵偷盗银子 官员知道为什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为什么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清朝银库事件,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清朝的官员明知库兵从银库里偷银子却不抓,有两大原因
一、库兵或库丁们的偷盗手段太高明、太隐蔽,很多时候查无实据。
关于清朝府库士兵偷盗库银,流传最广的一个说法,就是他们银,将库银盗出。
清朝户部的银库,为了防止库丁偷盗或顺手牵羊,往往会立下很多规矩,如,库丁要赤身进入银库,而且进库出库之时,必须进行多次严格检查,让一丝不挂的库丁岔开腿,举起双手,负责检查的官员检查他们咯吱窝或者胯下是否夹带了银锭。
这种方法,自然杜绝了明目张胆夹带偷盗官银银锭的可能性。
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库丁们有的是办法偷盗,如,把银锭进里带出去。这种方法,说起来挺痛苦的,其实并不难,只要在京城某些饭店买到合适的油,银锭很容易就进去了,据说他们常用静了的猪油或某种黄油。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用水壶偷盗银子,这种方法只适合在冬天使用。
冬天库丁们在银库里干活,如搬银子,也会热和出汗,也需要喝水,所以户部是允许士兵们自带水壶进入银库里面的。
其实,库丁们拿了水壶进去,并不是为了喝水,而是为了偷盗银子。
库丁进入银库以后,先把水壶里的水喝个一小半,然后,把银锭投入水壶,活,等他们干完活,水壶里的水已经结冰了,这冰块就把银子覆盖了,一般肉眼看不出来水壶底下有银锭,也就成功偷运出去了。
除了这种,还有偷梁换柱法,这种偷盗方法,并不是户部三库的库丁用的,而是内务府七库的库丁用的。
内务府的府库,总共有七个,其中有放银子的,也有存放皇家的东西的,如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名人的书画、各种珍贵的家具、各种瓷器等等。
偷梁换柱法较适合后面几种府库,内务府有个府库,在太和门,是原来明朝留下的府库,里面存放的都是很多明朝的宝贝,很多绫罗绸缎和皇家御用的东西。
这个地方,内务府每年都会派两个大臣去盘点一次,就这一次盘点,就成了一些人偷盗的最佳时机。
内务府的官员去盘点时,往往带一大帮人,有些人对里面的东西,早就很熟悉了,他们看上某样东西,就在外面去琉璃厂找人照原样打造赝品,进去盘点时,偷梁换柱,把赝品放进库里,把品自己带出去,占为己有。
还有库丁,浑水摸鱼就把府库里的宝贝偷走了。
某个库里,有件特别珍贵的珠幔,是明朝遗留下的东西,珠幔的上头的边用珍珠串成,剩下三个边全都用红蓝宝石间隔镶嵌,小的像绿豆,大的像龙眼的核。
可是,由于年代太久了,珠幔串珍珠和宝石的线,都已经腐烂,有个人在盘点的时候,趁机一抖落,把这些珍珠和宝石全都抖落了下来,然后他把这些珍珠和宝石都拾起来,用布裹在一起,其实,这些珍珠和宝石,他早就趁机私了不少,负责盘点的大臣也不知道原来有多少,只能按这个人说的数目胡乱记载了下来。
再如,清朝人喜欢皮子,各种虎皮、熊皮、鹿皮、豹皮等等,一大堆,皇家的更是上等好货,内务府七库里面,就专门有一个仓库,叫皮张库,存着很多皮子,实际上,很多已经被库兵们调包了,这就是所谓的监守自盗。
当国库的库兵,那可是超级大肥差,很多人眼巴巴瞅着,所以能当上的人,个个都是人精,他们做事儿,不但大胆而且谨慎,让御史们查也查不出痕迹。
那些御史和管库的大臣,明知道有人偷了银库的库银,可也很难查出来,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二、库兵偷盗了银库的银子,大小官员贿赂一遍。
一般上到户部尚书,中到三库御史、管库大臣,下到司库、笔帖式、库使等,跟国库有关的官员,库丁们都会使银子贿赂一遍。
就如户部的满人尚书,他负责库丁的招募和面试,那些库丁,一旦被选上,就会奉上六七千两银子的孝敬钱,他们还有个名称,叫规敬,意思是按规矩孝敬的银子。
这样的人,如果的偷盗了,户部尚书也不会过问,因为这些人都是自己选的,事情闹大了,自己的脸面往哪里搁?至于下面的小官们,更加不会管这事儿了,国库里少了银子,跟自己有什么关系,天塌下来有大个顶着。
其实,就像上一篇文章讲到的,道光皇帝查的那个大案子,清朝户部银库多年累积被库丁盗走925万两白银,三库御史年年查账,能不知道国库的银子被偷了吗?他当然心知肚明,也许他本人都收了贿赂。
就算他没有收,是个清官,他也未必愿意管这事儿,为什么?上到户部尚书,下到管库大臣,里面的瓜瓜葛葛老,黏黏连连,水深着呢。要哪个御史不信邪,要查个底掉,岂不是得罪了一大帮人,下面的小吏小兵好说,户部那一大帮人,可不好弄。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康熙曾经派老四雍亲王胤禛追查户部欠款,连皇子做欠款追大臣,都追不回户部的亏空,最后以失败告终,何况是一个小小的御史,
历史上,雍正时期确实发生过追国库欠款的事儿,虽然电视剧里好点,但雍正帝追起来也是费尽千辛万苦。
在古时候,这种事要是动格的,还是得皇帝本人下定决心才行。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