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为什么举兵背叛李自成,并向清朝投降?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为什么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吴三桂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开局“一个碗”的大明被崇祯皇帝朱由检手中的一根绳结果。
这跟绳在结果大明的同时,也令吴三桂进退维谷。
恪尽臣节固然可以留下美名,但代价却是吴三桂自己和数万将士们的性命。
要美名、还是要性命,吴三桂几经思索终于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带领数万将士们归顺李自成。
可是,吴三桂在率军前往京师朝觐李自成的途中突然获知了一条消息:父亲吴襄被大顺政权“追赃助饷”、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霸占。
这条消息令吴三桂怒发冲冠,于是,在留下一句“大丈夫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还能干什么”看似很男人的话后,吴三桂公然举兵背叛李自成、投降清朝,后又联合清朝在山海关之战中击败了李自成的十万大军。
此后,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便为人津津乐道。
如果不去细究历史,吴三桂为“红颜”不顾一切的举动不难给人们留下“大丈夫当如此”的印象,但是,吴三桂的心思要这么简单直接,他绝对成不了后来的大周皇帝。
接下来,就需要通过对相关史料进行梳理来找出吴三桂“背叛李自成、投降清朝”的正原因。
崇祯十六年正月,大明王朝的末征兆已经非常明显,吴三桂通过已经投降清朝的舅舅祖大寿给皇太极写了一封信,皇太极在给吴三桂的回信中有“将军之心,犹豫未决”一句话。
这表明吴三桂同清朝之间有一条顺畅的联络渠道、吴三桂已经开始着手给明亡后的自己找退路。
此时,陈圆圆尚未与吴三桂结识。
崇祯十六年,清军第五次入关,崇祯皇帝命吴三桂率军勤王,吴三桂有意“磨洋工”,直到清军撤退后才赶到京师。
结合松锦之战时吴三桂和王朴首先逃跑导致全军溃败的情况,基本可以断定吴三桂压根就不是一个将“忠、情、信、义”放在首位的大丈夫,而是一个将利益放在首位的军阀。
崇祯十七年三月初四,崇祯皇帝得知李自成攻陷大同的消息后,急忙调吴三桂率军入卫京师,吴三桂如果的那么在意已经是自己爱妾的陈圆圆,那他完全可以在清朝尚未出兵的情况下率领关宁军主力急行军前往京师,而不是率领一支兵民混合的队伍缓慢行进,让陈圆圆在京师中去面对未知的命运。
崇祯十七年三月二十二,崇祯皇帝煤山自缢的三天后,吴三桂才率军赶到距离京师二百多里的玉田。
崇祯十七年三月二十四,返回山海关的吴三桂在见到李自成派来的使者后,当即决定归顺李自成。
崇祯十七年三月二十六,吴三桂在前往京师朝觐李自成的途中收到了“父亲吴襄被追赃助饷,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霸占”的消息,随即便“冲冠一怒为红颜”,先是举兵背叛李自成、重新占据山海关,后又派出信使联络清朝、准备投降。
吴三桂所为看起来很合理,但事实上却很不合理。
试想一下,因为一个陈圆圆导致吴三桂背叛、山海关这一京师重要屏障丢失成为事实,李自成还能容得下陈圆圆吗?
答案当然是不能,李自成会将陈圆圆视为“红颜祸水”,陈圆圆的命运可想而知。
所以,在尚未确保陈圆圆安全的情况下,吴三桂背叛李自成其实是在将陈圆圆往火坑里推。
既然吴三桂背叛李自成并非是为了陈圆圆这个“红颜”,那么能让吴三桂下定决心背叛李自成的正原因到底是什么?
清朝。
李自成攻占大明京师、崇祯皇帝煤山自缢后,清朝的实际决策者多尔衮即在范文程、洪承畴的建议下做出了“挥师入关同李自成争夺天下”的决定。
前文提到“吴三桂同清朝之间有一条顺畅的联络渠道”,据此可以做出一个大胆的推测:吴三桂在收到“吴襄被追赃助饷,‘红颜’陈圆圆被刘宗敏霸占”这一消息的之前很有可能也收到了清朝将要派兵入关的消息。
李自成麾下的大顺军在攻占大明京师前仅打过南阳之战、宁武关之战等为数不多的硬仗,并未展现出一个新兴王朝军队应有的强悍战力,想让吴三桂认为李自成的大顺军能挡住清朝军队基本不可能,所以,利益至上的军阀吴三桂在得知“清朝将要派兵入关”的消息后背叛李自成、投降清朝也就顺理成章了。
如此一来,本为大明臣子、明亡后归顺李自成、又投降清朝的吴三桂就毫无疑问的成了“三姓家奴”。
这种情况下,“冲冠一怒为红颜”就成了吴三桂一块很好的遮羞布。
此外,清朝治者出于同李自成、张献忠、南明政权争夺天下的需要也不允许吴三桂的污点被大加宣扬,所以,永历五年诗人吴伟业创作的《圆圆曲》公诸于世后,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便掩盖了所有。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