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国两次攻打本,为什么却都失败了?
元朝皇帝忽必烈与属国在1274年和1281年两次派军攻打本。然而,蒙古两次攻打本都失败了。横跨欧亚、不可一世的蒙古帝国为什么会败在一个小小的岛国身上呢?
蒙古部队,人们都知道是当时强大的军队。在上几乎没有对手,?不可一世的蒙古曾横扫欧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可两次入侵本,都遭到惨重失败。蒙古人对本的进攻起因于本不肯臣服于蒙古帝国。忽必烈多次派使者赴本要求本称臣纳贡,国王也致书本人要求他们向蒙古人屈服,但每次本人都轻蔑地拒绝了忽必烈的要求。面对这样的冒犯,君临天下的蒙古大汗当然不能容,毅然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侵战争。
第一次蒙古入侵本是在公元1274年。进攻本的远征军从扬帆出海,驶往九州岛,远征军共两万五千人,其中蒙古人和人大约各占一半,还有部分女人和少量。远征军的帅为蒙古人忽敦,两位副帅为人洪茶丘和刘复亨。元军航行至博多,首先攻占了对马岛和壹歧岛,然后分三处在九州上岸攻入内陆。三路入侵军队中,一路为主力,两路为策应,主力部队的登陆地点大约在长崎附近。
面对第一次“蒙古来袭”,本镰仓幕府调集部分正规军迎战,九州沿海各藩也紧急组织武士和民兵参战。惨烈的战斗进行了二十多天,刘复亨在激战中阵亡,元军折损大半后退回海滩依托炮防守。至此元军伤亡惨重,败局已不可避免,由于箭和粮用尽,无法继续守住阵地,元军只得登船撤退。
第二次蒙古入侵本是在公元1281年。忽必烈一中国之后,便着手准备第二次入侵本。元帝国庞大的远征军从江浙和同时出发。此次出征的军容更为壮观,共有大小船舶近五千艘,军队约二十万,其中蒙古人四万五千,人五万多,约十万,其中大半为新附军,远征军中蒙古人自然是作战的中坚力量。
六月上旬,元军开始登陆作战,登陆地点九龙山距上次战争主力部队登陆的地点不远。这次远征军遇到了更顽强的抵抗,军帅洪茶丘被俘,几名蒙古高级指挥官也相继阵亡。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一个多月,远征军的损失已超过三分之一。由于本沿海滩构筑了一道坚固的石墙,元军屡屡进攻始终无法突破。到七月下旬,元军的粮和箭已基本告罄,以元军的撤退收场。
蒙古为何两次进攻都未能征服本?
一是第一次进攻本时兵力不足。南宋尚未灭亡,蒙古仅控制了北方中国,当时蒙古帝国正集结重兵准备南下攻打南宋,用以进攻本的军队只有五万多人。劳师远征且是蒙古人不擅长的跨海作战,再加上本民族强悍,这点兵力显然是不够的。兵力不足的原因除了多线作战的因素外,更主要的是忽必烈并没有把当时军事实力较强的本当回事。
二是蒙古在战术上没有丝毫的优势。按照本人的说法,蒙古人的战斗力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强大。战争开始后,本人采取了与蒙古人贴身近战战术,使蒙古人的和炮优势失效。平心而论,蒙古兵能吃苦耐劳,必要时他们可以吃生马肉、喝马血维持生命,且作战机动性很强,一般只带很少的粮,士兵的吃穿问题主要通过掠夺战争地区来解决。可这两次战争中蒙古人偏偏无法发挥自己的特长,一直未能突入内地居民区,自然不可能有掠夺之地。相之下,本人的战术非常高明。
三是蒙古在武器装备上没有明显的优势。对作战,蒙古第一次遇到了武器装备不逊于自己的对手。本人装备的优势不仅在于战刀,也在于武士的铁甲。据说元军普通士兵的刀剑与本刀一碰即断,只要距离稍远,蒙古就无力穿透本武士的盔甲。
四是本武士自小开始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战技远胜蒙古人。蒙古人的记载称本人擅长单打斗,这可以和本人的说法相印证。本人对元军中的评价最低,在他们看来,汉军贪生怕死,士气低落,是标准的鱼腩部队。
五是天公不作美,飓风帮了本的忙。两次入侵本都遭到猛烈的飓风袭击,损失惨重。公元1281年第二次侵时的8月1,太平洋上突然刮起了猛烈的飓风,风暴持续四天,元军南方舰队的舰船基本被毁,北方舰队的舰船也损失大半。北方舰队剩余的舰船搭载指挥官以及部分蒙古军和军逃离战场驶返。
南方军的指挥官和部分高级官员眼看回天无术,也只得丢下大部队,乘南方舰队残存的几艘船逃离。此时九龙山的海滩上尚留有近十万元军,这些人失去了补给和退路,又无力突破军的防线,陷入绝望境地。三天后,本人开始,将残存的元军驱赶至一处名为八角岛的狭窄地区,然后纵兵攻击。元军大部被,剩余的两万多人作了俘虏。
六是跨海作战保密不严。两次入侵本都不是突然袭击,攻其不备,而是本事先都得到可消息,作了充分的迎战准备。特别是第二次入侵,本人严密侦视了元帝国的动向,对蒙古来袭做了充分的战争准备。此时本政局稳定,北条时宗对镰仓幕府和本各藩的控制远胜以往,因此本人能够动用更多的人力物力抗击入侵。幕府在九州征用民夫于博多一带敌人最有可能登陆的地区沿海滩构筑了一道石墙,用以阻碍蒙古骑兵。事实上蒙古兵始终没有突破这个防线。
蒙古虽然战斗力强大,但是少了一些战略上的调整,致使两次战争都没有将本征服。再加之本环海而居,所以海军非常发达,蒙古军擅长陆地战,所以遇到了水也没有太好的进攻办法,这应该是蒙古战争中少有的败仗。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