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为什么会存在宦官专权现象?是如何形成的?

  在中国古时候存在着宦官专权的情况,宦官专权,他们的权力来源在于皇帝,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东汉、唐朝和明朝是中国古时候历史上宦官专权极为严重的朝代,而明朝宦官由于两朝不同,明朝宦官虽然权势滔天,但却牢牢地依附于皇权,因而并不像东汉和唐朝那样威胁到皇权。明朝宦官专权局面的形成,我认为源于明朝特殊的“票拟”制度,发展于文官集团与皇权的矛盾,恶化于内廷、外廷之争。

image.png

  明初,随着“胡惟庸案”的爆发,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将中书省职权归于六部,而六部则直接向皇帝负责。如此一来,皇权虽然得到高度集中,但皇帝的工作量却骤然极大,为了应对繁琐的政务,内阁制度应运而生。

  内阁制度下,皇帝牢牢掌握着决策权,内阁则拥有议政权,六部则掌握着行政权。内阁便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处或者幕僚,他们只负责提供可行性建议,然后由皇帝拍板决定,之后交由六部执行。

  凡是朝廷的重要事务,均先由内阁拟定几条意见,以笔墨写于票签上,然后呈送皇帝批准,这个过程便被称为票拟。所谓的“票拟”,其实就是由内阁拟定几点措施,然后供皇帝选择决策,如此一来皇帝的工作量便大大降低了,不过最后拍板的仍然是皇帝的“朱批”。因此,内阁权力的大小和地位的高低,最初表现在“票拟”被采纳的程度上,即决定于皇帝对内阁成员的信任程度。

  然而,虽说“票拟”制度一定程度降低了皇帝的工作量,但事实证明批阅大量奏章是一个人难以办到的,尤其是长此以往,对皇帝来说乃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于是,皇帝便开始将一些不太重要的奏折交给宦官来代批,而经过内书堂训练的宦官也就此开始成为皇帝重要的帮手,而司礼监秉笔和掌印由于获得了一定的决策权,开始逐渐坐大。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宦官批阅的奏章越来越多。到最后,皇帝每天除了御笔朱批部分奏章之外,绝大部分奏章都开始交由批阅,这使得宦官的权力开始越来越重。而这也是明朝宦官牢牢依附于皇权的主要原因,毕竟宦官的权力本就来源于皇帝的批红之权。

  正如前文所说,明朝内阁起初只是皇帝的幕僚机构,他们权力的大小往往取决于皇帝的信任程度,且最初内阁官员品级普遍较低。

  然而,到了仁宣年间,明仁宗朱高炽因杨士奇、杨荣等乃是东宫旧臣,因此这两人不仅得以进入内阁,而且均兼有上书职位,此后内阁权力开始逐步加重,从幕后逐步走向台前。而到了明代宗朱祁钰的景泰年间,王文以左都御史升任吏部尚书后进入内阁,自此之后,诰敕房、制敕房俱设中书舍人,六部承奉意旨,内阁开始逐步成为文官领袖。虽然在明英宗朱祁镇末年时有所反复,但在成化、弘治年间内阁权力再度开始加重,开始成为对抗皇权的文官集团代表。

image.png

  历朝历代,除了开国之际武官集团较为强势之外,随着大规模战争的消失,武官集团和文官集团便开始此消彼长,最终形成文强武弱的局面,但这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然而,明朝却是个特例,由于“土木堡之变”的爆发,导致武将和功勋集团出现断层,文官集团的崛起速度远远超过任何一个朝代。因此,明朝虽然没了相权与皇权之争,却出现了更为严重的文官与皇权之争。

  同时,明朝又是一个言论相对自由的朝代,尤其是言官制度的设立,这导致文官们不仅执掌朝政,就连皇帝的行走坐卧、衣食住行,乃至私生活都严重干预,从而对皇权形成了极大压迫。而明朝皇帝为了不背上“昏君”、“谏官”的骂名,面对言官的“劝谏”乃至谩骂,也只能气吞声,最多施以廷杖,而言官们甚至以“挨板子”为荣,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自己敢于“犯颜直谏”。

  文官集团的迅速崛起,对皇权形成了极大的压迫,而这也是导致明朝中后期内廷和外廷冲突加剧的主要原因,而为了对抗外廷,皇帝只能重用围绕在自己身边的宦官,利用宦官掌握的厂卫与外廷进行对抗。

  因此,明朝宦官的崛起同样有文官集团崛起的原因,文官崛起于明英宗时期,而宦官专权同样源于明英宗时期,这并不是巧合,宦官只是皇帝用来对抗文官的工具罢了。

  明朝之所以,争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而明朝中后期最严重的争,便是内廷与外廷之争。

  正如前文所说,明朝文官集团的权力实在太大。内阁本是用来辅佐皇帝的,可最终却成了皇帝身上的枷锁,他们的权力早已超过的相权。而且,明朝文官简直是出了名的不怕死,为了他们心目中的“道”,他们完全可以不计个人性命。而这应该也是明朝有那么多奇葩皇帝的原因,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大家各玩各的就是了。

  最初,内廷对抗外廷,只能通过手中的批红之权和厂卫职权,仍然被局限在一定范围之内。然而,文官也并非铁板一块,同样存在派之争。于是,宦官崛起之后,自然便有一大批平里被打压的文官聚集到他们身边,这便使得内廷的触手开始伸到外廷,从文官内部瓦解文官集团,权力开始不断扩大,这便是宦官集团(阉)的由来。

image.png

  而宦官集团的出现,却进一步加强了文官之间的凝聚力,彼此之间甚至放弃成见共同对抗宦官,毕竟大家有了共同的敌人。而随着文官凝聚力的加强,反之又助长了宦官的专权程度,如东厂、西厂、内厂的先后设立。双方简直斗得不可开交,却又不亦乐乎,进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而文官集团的顶峰,就是东林,这在明末乃是极为庞大的一股势力;与此同时,宦官集团也很快发展到了巅峰,以魏忠贤为首的阉随之出现。

  明朝宦官权力再大,也只能依附皇权

  综上所述,明朝宦官专权局面的形成,源于特殊的“票拟”制度,而发展于文官集团与皇权的矛盾,恶化于内廷、外廷之争。不过,明朝宦官的权力再大,力量源头却是皇权,主要力量则是厂卫,而“皇权—宦官—厂卫”就如同一棵参天大树的“树根—树干—枝叶”一般,树干和枝叶或许足够茂盛,可以遮天蔽,可一旦失去了树根的支持,他们很快就会枯死。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