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仓之战时韩信扮演者什么角色?最后的结果如何?
汉元年二月,项羽、刘邦灭秦战争结束,项羽凭借其军事实力,土分封18个诸侯王,自封为西楚霸王。接下来为什么小编为您讲解
面对西楚霸王项羽的压制,刘邦只好气吞声接受封号,于四月领兵入汉中、并烧毁栈道(用木板架在悬崖上铺成的道路),以示再也无意东出,以此打消项羽的警惕。
同年五、六月份,齐国宗室后裔田荣不满分封,赶走齐王,胶东王,自立为齐王。在此背景下,刘邦认为这是一个起兵的良好的机会,所以在不久之后发起了“陈仓之战”。对于陈仓之战,诞生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一成语典故。就“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一计策,出自韩信这位名将。彼时,韩信可以说是刚刚投奔到刘邦麾下,所以韩信献计的陈仓之战,可谓他的成名之战。在这场战争中,韩信出奇制胜,帮助刘邦夺取关中之地。
一
具体来说,秦朝末年,韩信参加反对秦朝的,并投奔项梁、项羽,未得到任用。之后,韩信转投刘邦,经夏侯婴推荐,刘邦只封韩信一个管理粮饷的官职,没有发现他与众不同的地方。鸿门宴后,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实为排挤到汉中),从长安到达南郑,就有数十位将领逃亡。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多次在刘邦面前举荐过自己而刘邦不用,也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走,来不及向刘邦报告便去追赶韩信。在萧何的劝说下,刘邦将韩信拜为大将。
在此基础上,韩信向刘邦表示:“根据当初诸侯的约定,大王理当在关中称王,关中的百姓都知晓。可大王失掉应有的封爵而被安排在汉中做王,秦地百姓无不怨恨项王。如今大王起兵向东,攻三秦的属地,只要号令一声即可收服。”正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和韩信交谈之后,刘邦才正发现他的才能。于是,刘邦对韩信言听计从,安排诸将准备出击,从而发动了陈仓之战。
二
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韩信的这番议论,实际上为刘邦制定了以夺天下的方略。汉元年(前206年)十一月,刘邦乘项羽进攻齐地(山东大部)田荣之机,决计出南郑(汉都,今陕西汉中市东),攻占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东向与项羽争天下。在陈仓之战中,刘邦拜韩信为大将,以曹参、樊哙为先锋,采取了韩信提出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原指从正面迷惑敌人,用来掩盖自己的攻击路线,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引申意: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使敌人不备的策略,也喻暗中进行活动。喻用假象迷惑对方以达到某种目的。这是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谋略。所谓“栈道”,是指在悬崖峭壁的险要地方凿孔支架,铺上木板而建成的通道,可以行军、运输粮辎重,也可供马帮商旅通行。陈仓,是古时候县名(今陕西省宝市陈仓区),是汉中通向关中的咽喉要道。
三
在陈仓之战中,按照韩信的谋划,刘邦派樊哙、周勃率军万余大张声势地抢修栈道,吸引三秦王的注意力,自己则亲率军队潜出故道,翻越秦岭,袭击陈仓(项羽所封雍王章邯属地)。在此基础上,章邯从废丘(雍都,陕西兴平东南)仓促率军驰援陈仓,立即被军击败,逃至废丘、好峙(陕西乾县东)。取得胜利之后,汉军分路追击,在壤东(陕西武功东南)、好峙两地再败雍军,俘虏章平,进围章邯残部于废丘。紧接着,汉军没有给对方喘息之机,而是连续作战,分兵略地,迅速占领关中大部,平定三秦之地,取得对楚国的初战胜利。
众所周知,鸿门宴之后,为防刘邦势力扩张,牵制刘邦,项羽将陕西的关中和陕北一分为三: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都废丘(今东马坊村遗址),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今西安阎良附近),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都高奴(城址史有三说:富县、安塞、延安)辖陕北。不过,关中的这三位诸侯,在陈仓之战中并没有给刘邦制造多大的麻烦,也即辜负了项羽分封关中诸侯的期望。
四
最后,总的来说,在陈仓之战中,刘邦利用采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从一条小路出奇制胜,击败了章邯等人,夺取了关中,为后来刘邦争夺天下奠定了基础。汉二年(前205年),刘邦率汉军出关,收服魏王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殷王司马昂降汉。于是,刘邦联合齐王田荣、赵王歇共同进攻项羽所在的楚国。四月至彭城,汉军大败而还。韩信复收溃败之军与刘邦在荥阳会师,阻击楚国追兵,大败楚军于京、索之间,使汉军得以重振旗鼓。对此,在笔者看来,尽管在彭城之战中,刘邦被项羽击溃,吃到了败仗,但是,这并不能削弱陈仓之战的意义。
众所周知,关中在古时候历史上,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成就帝王之业的重要平台,如在战国时期,秦国正是因为握有关中之地,得以消灭山东六国,一天下,而就汉朝、唐朝等强盛的王朝,也选择定都关中。所以,韩信参与谋划的陈仓之战,因为出奇制胜,夺取了关中,从而为后来刘邦争夺天下奠定了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韩信这位名将,陈仓之战作为他的成名之战,只是小试牛刀,在此之后,韩信先是在井陉之战中重创赵国,又在潍水之战中消灭了项羽的20万大军,斩了项羽麾下的大将龙且,进而为垓下之战的到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