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是如何成功的?他为什么能成功?

  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外交家、谋略家,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关。接下来为什么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过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强大,到了秦惠公时期,秦国一家大的局势已经形成,六国中任何一国都没有能力与秦国单抗衡。

  面对这种局势,六国只有改变策略才能继续存在下去,而秦国也只能相应地调整才能保持对六国的优势。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人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左右着天下大局,他就是苏秦。

image.png

  苏秦是洛阳人,与大多数人一样,从小就有建功立业的梦想。年轻时到齐国从师,向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

  《史记》有记载,“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学成之后,苏秦周游列国多年却一事无成,最后狼狈不堪地回到家。

  之后,苏秦遭到兄弟、姐妹、嫂子、妻妾等人的嘲笑,认为他不务正业到处闯荡,还学什么演讲,结果钱没有挣到,把种田的本事都丢了。

  整个家族成员对苏秦的冷落和漠视,强烈地刺激了他。

  苏秦决定发愤图强,于是找来《周书阴符》,昼夜专心研究。

  《战国策》有记载,“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头悬梁,锥刺股”故事,其中“锥刺股”的典故就是出自于苏秦。

  这段故事在《史记》也有记载,虽然内容略有不同,但都描述他不得志的时候,连至亲都看不起他。

  这些磨难对他有很大的影响,促进他更加执著地为仕途而奋斗。

image.png

  苏秦学成之后,再次周游天下,第一站就是东周。

  但是周显王身边的人看不起苏秦,不喜欢他那一套,周显王也就不信任他,苏秦没办法,只得离开东周。

  《史记》有记载,“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离开东周后,苏秦的第二站是秦国,这时候秦孝公已经去世,秦惠刚车商鞅。

  尽管苏秦看好秦国,还游说秦惠王称帝,但是秦国刚了商鞅,讨厌那些游说之士,所以拒绝了他。

  《史记》有记载,“方诛商鞅,疾辩士,弗用。”

  被秦国拒绝后,苏秦来到赵国,这是他的第三站。

  此时赵肃侯任用他的弟弟公子成为相国,恰恰这位相国非常不欣赏苏秦的主张,苏秦只好离开赵国。

  《史记》有记载,“秦阳君弗说之。”

  离开赵国后,苏秦前往燕国,这是他的第四站。

  这一次苏秦提出“燕国与赵国联合,六国结成一个联盟,燕国必然无忧。”

  燕文侯认为很有道理,于是任命苏秦为相国。

  《史记》有记载,“子必欲合从以安燕,寡人请以国之。”

image.png

  自燕国之后,苏秦又成功说服了赵、韩、魏、齐、楚等五国,六国合纵成功。

  因此,苏秦做了合纵联盟的盟长,同时也担任六国的相国,风光一时无二。

  当苏秦北上赵国,途径家乡洛阳时,沿途很多诸侯国都派出使者为他护送车马和后勤,其盛况可以媲美一国之君。

  周显王听说后相当惊恐,因为曾经得罪过苏秦,所以这一次派人出城三十里相迎。

  《战国策》有记载,“郊迎三十里。”

  特别是当年嫌弃苏秦的兄弟、妻子和嫂子,这一次都匍匐在地,侍候他吃饭,目光都不敢直视。

  苏秦不由地感叹人情冷暖,人穷了,父母都不认;富贵了,连家人都害怕。

  《战国策》有记载,“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其实,不论是古时候还是现代,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这种现象都非常普遍,因为人性就是如此。

  既然我们无法避免,那只能自强不息,像苏秦一样“锥刺股”,这样才能更多的得到人情中的“暖”。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