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亡后,那九位总督最后的结局分别如何?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清朝的故事,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这句话,出自先生之口。

  意思是说:历史的大趋势不会因某个人而发生变化,它就像车轮一样向前行驶;所有胆敢阻挡历史车轮的人,势必灭亡在车轮之下;而顺眼历史大势的人,才有活下来的机会。

  的这句话用来形容大清帝国最后的九位总督的命运,合适不过了。

  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之后,九大总督的命运,也因帝国的崩塌而发生了转折。这九位总督分别是:直隶、两江、闽浙、云贵、湖广、两广、东三省、陕甘、四川九地总督。

  当时的历史车轮,是废除帝制,走向共和。

  九位总督都是封建帝制的受益者,让他们赞同废除帝制,那就是砸了他们的饭碗。砸人饭碗如父母,九位总督就算脑子再不好使,也不会心甘情愿。只不过,这个“不情愿”会到那个程度?

  他们之中,反抗最激烈的人是闽浙总督松寿、湖广总督瑞澄、两广总督张鸣岐、四川总督赵尔丰、东三省总督赵尔巽。

  松寿和瑞澄都是正经八百的八旗子弟,松寿是正白旗,瑞澄是正黄旗。

  仅从身份,也能看出他们站在封建帝制这一边。

  当各地爆发时,他们对人态度异常强硬,并对军进行了残酷的。如,闽浙总督松寿,当时的福建谘议局已经决定脱清,并劝松寿放弃抵抗,但是松寿却派兵去抓捕谘议局成员,最终松寿被新军死。

  瑞澄则在武昌后弃城逃跑,免遭横死。不过, 他的余生也在逃亡中结束。

清朝灭亡后,那九位总督最后的结局分别如何?

  张鸣岐和赵尔丰所在的两广和四川,乃是当时经济最发达、思想最进步的地区之一。两广地区爆发黄花岗,四川地区爆发保路运动,两场均以失败告终,而的罪魁祸首,就是张鸣岐和赵尔丰。

  辛亥之前,这两位总督已经与人,有着不共戴天之仇。

  可想而知,面对的车轮,张鸣岐选择认怂、逃到本避难,最后成了本人的走狗,抗战胜利后,他在清算中死去。1911年,赵尔丰还没来得及认怂,就被手下处决,也算是罪有应得。

  东三省总督赵尔巽与赵尔丰乃是亲兄弟,赵尔巽出任东三省总督之前(1911年赴任),乃是四川总督,保路运动,他也有一份“功劳”。

  赵尔巽幸运在于,辛亥时他已不在四川;成立后,他迅速辞职下海经商,使得袁世凯免予追究他的责任,并让他主持编纂《清史稿》,也算是发挥余热。1927年,赵尔巽病逝于北京。

  这5位总督,以自己的结局,告诉世人:什么是逆之者亡!

  与赵尔丰等5人形成鲜明对的,是“顺之者”云贵总督李经羲、陕甘总督长庚、直隶总督张镇芳

  云贵总督李经羲和陕甘总督长庚在辛亥爆发后,非常“识相”地辞职而去,没有给人添麻烦,因此,他俩最后都获得了终。

  1925年,65岁的李经羲病逝于上海。

  1914年,71岁的长庚在老家病逝。

  张镇芳与北洋大总袁世凯是同乡,跟袁世凯的哥哥又是亲家,他能当上直隶总督,完全着袁世凯的关系。故,张镇芳与袁世凯完全在一条战线上,袁世凯支持,张镇芳也跟着支持。

  袁世凯死后,张镇芳的命运发生了转变——1917年,张镇芳跟着张勋一起搞复辟。复辟失败后,他被以“内乱罪”判处无期徒刑。张镇芳在座了3个月的牢之后,被侄子张伯驹花巨资赎出来。

  张镇芳终究是个逆时代而行的人,被侄子保释出来后,他再也不涉足政坛,反而一心经商,在商场取得一番成就。

  1933年,张镇芳在天津病逝,也算得了终。

  九位总督里最特殊的存在,当属两江总督张勋。

  张勋是铁杆儿的保皇派,溥仪退位之后,依旧宣誓效忠清廷,并拒绝剪掉标志着大清治象征的辫子。如此“逆天而行”,张勋成了人的“死敌”,在辛亥后,多次与人发生武装冲突。

  1917年,张勋拥立废帝溥仪复辟,遭到全国一致反对,最后被“讨逆军”击败。本该以“叛国罪”被处决的张勋,由于种种原因被特赦。从此,再不问,反而一心经商,但是他依旧不肯剪掉辫子。1923年,张勋在天津病逝,死时69岁。

  九位总督与“天下大势”硬碰硬的都没什么好下场,反倒是那些“碰了南墙就回头”的都得了终。可见,选择很重要,顺眼历史大势更重要。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