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有没有录取通知书 古人的通知书又是怎么样的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古时候录取通知书,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引子:

  quot;高考quot;是近年来最热议的话题之一。高考对国家而言是人才选拔的重要方式,对而言是人才分流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对于普通家庭来讲便是改变命运的最直接、最公平的方式。而高考过后,人们最期待的就是高考录取通知书的发放了。但这也不禁让人联想到在古时候是否也同样存在着quot;录取通知书quot;呢?它们又是什么样的呢?

image.png

  一、高考录取通知书是人才选拔制度的一环

  录取通知书是某人通过考试选拔后,通知此人的方式。因此,录取通知书是人才选拔制度的一环。有什么样的人才选拔制度,就相应的产生什么样的录取通知方式。

  自从进入奴隶以来,在上就产生了人才选拔制度,然人才选拔制度的具体内容,历朝历代皆有不同。隋唐时期可以说是人才选拔制度的分水岭。

  隋唐以前,人才选拔制度没有呈现出专业化秩序化和公平化的程度,此时人才选拔制度不标准,通知方式亦较随意,并未能产生quot;录取通知书quot;这样的东西。隋唐以后,随着考试(即科举制)的标准化,也在考虑用何种标准化的方式去通知考试合格者,借此,quot;录取通知书quot;产生了。

image.png

  二、隋唐以前,考核随意,quot;高考录取通知书quot;处于空窗期

  西周时期人才选拔以quot;世卿世禄quot;为主,多为贵族世袭。此时并没有录取通知书,但却有quot;隐形录取通知书quot;,那便是血缘关系。生在贵族之家,就能继承官位。

  到了战国时期,军功授爵制度代替了西周的贵族世袭制,强调按军功的大小进行封爵。在军队中quot;战有功,即为报quot;。通过将获有重大军功的名单,层层上报并最终由中央按其军功大小予以分层授爵。

  到了汉朝时期,出现了以quot;孝廉quot;为主要选拔标准的人才考核方式---察举制和征辟制。孝廉,孝子廉史的简称,作为汉代察举制重要选拔标准,是汉代实行的自上而下的人才选拔制度。中央要求地方各郡国每年要按一定人口例定期的向中央推举以德行而闻名遐迩的人才。地方推举,中央任命。实质上地方的举荐对于被举荐者就充当着quot;通知书quot;的作用。

image.png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人才选拔方式为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主要是家世门第。此时只要你拥有一个世家大族的身份地位,那么在朝为官便不是梦想。但也正因如此出现了quot;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quot;的局面。门第世袭为官的士族益,到了南朝时期已经走向末路。

  可以说隋唐以前的学生是quot;散养式quot;的,通知方式也是散漫的,也即是说:

  1、
在人才的考察录用方面,没有一个规范的人才选拔制度。选拔所依的标准无论是军功还是孝廉门第,其呈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缺乏严谨性且没有一的考核标准。在每一次考核的过程中都是可以参杂主观因素的,也就是说不能做到客观公平。

  2、 在录取传达方面,因隋朝以前并无正规化考试 ,在录取传达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所以在隋朝以前也没有产生正规的录取通知书。

image.png

  三、自隋唐起施行quot;科举制quot;,考试正规化,quot;高考录取通知书quot;产生了

  自隋唐起,人才选拔制度正呈现出专业化、秩序化和公平化的水平,伴随着考试的专业化,通知方式也标准化起来,借此,录取通知产生了。

  考试专业化、秩序化和公平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人才选拔制度是按门第高低的九品中正制,并到导致了quot;累世公卿quot;的现象。以门第来作为选拔标准,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导致了世家大族的益。

  到了隋唐一以后,由于士族的不断没落,九品中正制便已无法继续适应发展的需要,直至废除。旧的人才选拔制度废除了,就需要新的来接替,quot;科举制quot;应运而生。

  隋文帝时期,规定每州每年贡士三人,继又分设不同科目。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立进士科,以实策取士。科举制建立。到了唐代科举制度益完,并逐渐发展成为定期举行考试的选官制度。

  发展至宋代科举考试有了进一步的完,确立了三年一次的考试制度并且开始出现了糊名和眷录制度,有效的防止了有碍公平的作弊行为。到了明清之际,科举制度逐渐僵化,并发展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武器。

image.png

  正规化考试后,录取通知书的诞生与改进随着科举制的产生,唐朝产生了最早的录取通知书——quot;泥金帖子quot;。

  泥金帖子,用金粉或金泥涂以笩简之上以制成。这便是最早的录取通知书。朝廷在放榜之后会派专人将此quot;帖子quot;附着在书信中送于考生家中。史料记载到:quot;新进士及第,以泥金书帖子附于家书之中,用报登科之喜。quot;

  但由于此类通知书常常quot;附于家书quot;,不具有严谨性和正式性,随后被逐渐废止。到唐朝稍后期出现了quot;金华帖子quot;(榜贴),这是正的官方录取通知书。

  quot;唐进士登科,有金花帖子quot;,金花帖子相较于泥金帖子而言有了很大不同:①在工艺制作方面更进一步,金花帖子用素绫作为承轴同时还要镶嵌一层金花;②在制作规格方面更加严谨,quot;阔三寸,长四寸许quot;是其制作标准。

  由此可以看出录取通知书呈现出更为规整化、格式化的发展趋势。在古时候特别看重考取功名入世为官,所以当古时候家庭收到这种帖子时会感到无上的荣光。同时发放quot;金帖quot;也为古时候朝廷广泛招纳贤才起到了刺激作用。

image.png

  以quot;金花帖子quot;作为录取通知书一直延续到了宋代。

  四、 明清之际quot;高考录取通知书quot;有了新发展

  随着人才选拔方式的不断完,人才的录取通知方式也逐渐的发展完。

  以quot;金花帖子quot;作为录取通知书一直延续到了宋代。但是到了明清之际,quot;捷报quot;渐渐代替了quot;金花帖子quot;成为主要的录取通知书。

  quot;捷报quot;民间又称之为喜报。进士及第之后,往往由朝廷派的专人携带quot;喜报quot;前往被录取者的家中。quot;喜报quot;的送达往往非常隆重,报喜之人往往会异常quot;高调quot;的前往被录取者家中,且路过十里八乡时便会放鞭奏乐,热闹非常。如《儒林外史》中记载:

  quot;只听的一片声的锣响,三匹马闯了进来;那三个人下了马,把马拴在茅棚上,一片声叫道:#39;快请范老出来,恭喜高中了!#39;quot;

  报喜之人一般分为三报,除了最先到达的一报手拿喜报外,二报三报手里也皆拿喜报前来报喜。这不是重复作业吗?其实不然。在明清之时,报喜可以说是一件好的差事。一方面,朝廷对于报喜之人并不额外支付津贴,也就是说没有工资。另一方面,考生在等待成绩之时往往异常焦虑紧张,而报喜之人于他们而言宛若quot;神者quot;所以自会自掏腰包给予打赏。

image.png

  久而久之报喜之人向进取功名者讨赏讨要quot;喜钱quot;便成了一件约定俗成的事情。可见录取通知书发展到明清之际还与quot;金钱quot;相挂钩。

  五、古人为何那么重视quot;高考录取通知书quot;

  在对古时候的quot;高考录取通知书quot;有所了解后,我们可能要好奇了,为何古人要在quot;高考录取通知书quot;的发放上大张旗鼓呢?quot;录取通知书quot;有那么重要吗?其实很重要。古人之所以大张旗鼓,主要是出于三方面的考虑。

  其一,quot;录取通知书quot;如此的重要与朝廷的重视密切相关。随着科举制的产生和不断发展,录取通知书也不断得以发展演变。科举制存在的目的是为朝廷向天下广为招募贤能才者,从而保证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以巩固国家政权治。而朝廷极为重视通知书的制作和发放正是为了在上形成激励作用,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科举考试当中,继而为官僚队伍的不断完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基础。

image.png

  其二,对古时候的学子而言quot;录取通知书quot;不单单是考取功名的象征,更是一种quot;扬眉吐气quot;的一种手段。quot;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quot;,众多考取功名的人在获得进士及第的地位之时往往数年间已过,鬓间已白。此时的quot;通知书quot;对他们来说便是极为重要的证明手段。

  其三,当时儒家思想占治地位,儒家文化中的quot;积极入世quot;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志士,而quot;录取通知书quot;正是quot;入世quot;的缩影,自然为人所重视。

  六、总结

  其实无论是古时候的科举录取通知书还是现代的高考录取通知书,都是寒窗苦读十几载的学子学业有成的最好证明方式,无论通知书的形式如何演变,其内在价值是始终不变的。录取通知书,是国家选拔人才制度的重要缩影。因此,quot;录取通知书quot;不只是一张属于个人的纸,它更是国家人才发展的宏伟目标的肩负者。

  参考文献: 《汉书》、《汉代察举制概论》、《我国古时候人才选拔评价方法的研究》。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