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封建制度繁衍了一代代的贵族 他们究竟是被谁毁灭的
还不知道:古时候贵族的网友们,
我国贵族制度由来已久,最早在夏商周时期已形成。千百年来森严的封建王朝等级制度繁衍了一代又一代贵族,他们曾一度触及封建王朝的天花板,然而再辉煌的过去也抵不过时代洪流的冲击,唐朝以后,贵族阶级开始站不住脚了,他们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离开那片闪烁已久的时代聚光灯。纵观中国贵族阶级的崛起与没落,我们感到唏嘘不已,同时也不住抛出疑问:中国贵族的毁灭究竟是谁造成的呢?
我们知道,若以唐朝末期为界,可以将中国历史划分为泾渭分明的两部分,前者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贵族时代”,在这一时段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制度使贵族阶级的权利世代相传,他们长期占据着国家的治地位,丰厚的待遇让平民百姓可望而不可即;而后者则是延续至今的“平民时代”,通过考核的方式在各类人群中找到合适的任职人选,例如现代的考试等等。当然,这并不代表两个时代之间完全没有互通之处,因为即便是贵族时代也未必没有平民的出头之,农民时代也不一定没有贵族干预,只不过占据主流的群体有所不同罢了。
说起封建贵族阶级的没落,科举制的建立和完当属最根本的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门阀士族凭借其门第优势占据官位高枕无忧,严重扰乱了生态,隋朝时,治者亟待加强皇权治,于是科举制便应运而生。科举制在唐宋时期逐渐发展成熟,成为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这一制度得到推广后,门阀士族一下子失去了竞争优势,不得不发奋图强,拾起纸笔与平民百姓一较高下。
后来到了宋朝,宋太祖赵匡胤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开始施行重文轻武政策,大力鼓励人们读书,科举考试自然也进一步得到重视。宋宗时期皇帝对文人的重视达到新高度,脍炙人口的名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便出自皇帝之口,这使读书人的地位大获提高,吸引更多人走上科考之路。与此同时,朝廷还大规模扩招科举入仕做官的官员,一时间“寒门出贵子”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人人只要刻苦学习考取功名皆可升官发财。科举制度有利地打破了阶层的僵化,然而在封建的古时候,科举制对门阀士族的约束仍然有限。据历史学家计,唐载的进士名单中门阀士族占据大部分名额,只有较小一部分科考进士出身寒门。尽管如此,科举制在加速阶层流动方面仍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实际上,除了科举制之外,唐朝的安史之乱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古时候贵族的力量。唐玄宗天宝年间,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遭到,失去土地的农民流离失所,加上治阶级益,内部矛盾逐渐激化,一场牵动朝代兴衰的叛乱正在酝酿。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朝廷放松了对商业和财产权的严格管控,无形间促进了商业娱乐行业的多样化发展,同时催生了新兴的商人与土地精英。
这时由于全国处于割状态,各个藩镇临时官员的任命方法有所不同,一定程度上挤压了贵族的发展空间。至此,我们仍不能低估门阀士族的影响力,这一贵族阶层历经数次朝代变迭发展而来,无论是家族的凝聚力还是对结构变化的适应力都不容小觑,因而安史之乱还是没能将我国贵族置于败地。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给中国古时候贵族带来“致命一击”的其实是黄巢。黄巢发生于乾符五年(878),被称为唐末耗时最长、遍及范围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相较于安史之乱,黄巢给唐朝带来的打击更为严重,这场席卷大半个江山的最终成为压垮唐朝的最后一根稻。黄巢在大肆国家秩序的同时大规模宰文官,仅在他占据长安期间便有数名不愿与他为伍的官员惨遭害,包括曾经的宰相于淙、刘邺等一行人,众人身无果后仍无法逃脱黄巢的控制,最终一命呜呼。更有甚者,在他的追下携家带口逃亡不成而被株连九族,这场惊心动魄的导致长安城数百名原任职于朝廷的官员全族被灭。
后来,黄巢的下属也跟着他四处戮成群,以至于有些走火入魔,逐渐丧失了人性。诗人韦庄曾在《秦妇吟》中谈及此事,留下“家家血流如泉沸,处处冤声声动地”这样可怕的记载,可见这场诛殃及范围之广,故有“洗城”一说。黄巢之乱持续了整整六年,直到中和四年(884)才结束,且此后还陆陆续续引起一些小规模。据记载,以黄巢为首的军在作战过程中甚至用机器碾碎活人,并拿粉身碎骨的人肉充当军粮食用,以保证军队的战斗力,创造了骇人听闻的以同类为食的记录,《二十四史》中就以“敲骨吸髓”来描述黄巢食人的可怕场景。
黄巢将原本运行有序的国家体系完完全全击垮了,曾经风头极盛的门阀贵族也在这场中灭了气焰,无数名门后代葬身于此。除了数不清的人员伤亡外,物力与财力也遭受重创,贵族阶级一下子陷入绝境之中。至此,门阀士族的权力脉络被摧毁至尽,幸存者寥寥无几,在张袂成阴的朝野里很难占有一席之地,更别说东山再起了,于是,曾经无繁盛的贵族时代便随着唐王朝的衰败落下帷幕,迎来消亡的命运。
如今时代已翻开崭新的篇章,不知的你我是否会偶然忆起镌刻在历史上的累累伤痕,为曾经叱咤风云而如今掩埋在历史尘埃下的生灵慨叹不已。尽管贵族时代已成过去式,但沉淀了千百年的贵族精神是亘古不变的,是给后世人们最好的洗礼。愿每个现代人都能将这份精神长存于心,成为时代里风度翩翩的君子。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