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为什么要上官婉儿?背后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上官婉儿,唐高宗时的朝廷重臣上官仪的孙女,14岁时因聪慧文为一代女皇武则天的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有“巾帼宰相”之名。公元710年,临淄王李隆基,即后来的唐玄宗起兵发动“唐隆”,上官婉儿与韦后同时被。韦后被,当属咎由自取;而上官婉儿之死,却让后人唏嘘不已。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7月,临淄王李隆基率羽林将士冲入宫中,韦后及其羽。上官婉儿执烛率宫人迎接,并把她与太平公主所拟遗诏拿给刘幽求观看,并托他婉告李隆基,乞求免其一死。
刘幽求见她娇喉宛转,楚楚可怜,便满口答应。正巧此时李隆基入宫,刘幽求就将制呈上,替上官婉儿代为申辩。但李隆基却说:“此婢妖,渎乱宫闱,怎可轻恕?今不诛,后悔无及了。”遂了上官婉儿于旗下。
那么,李隆基为什么坚决要上官婉儿?仅仅是因为如他自己所说“此婢妖,渎乱宫闱,怎可轻恕?今不诛,后悔无及了”的原因吗?李隆基坚上官婉儿的背后还有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呢?
纵观上官婉儿一生,不仅多姿多彩,而且跌宕起伏;不仅雪明花艳,而且才华横溢。据《景龙文馆记》记载:上官婉儿天资聪敏,少年时代就在宫廷脱颖而出,她“聪达敏识,才华无。天后闻而试之,援笔立成,皆如宿构。
上官婉儿凭借她的聪明才智,周旋在武、韦、李等各大势力之间,并借此掌握国家大权,但她毕竟只是一个小小的昭容,没有自己的势力,朝堂上的风起云涌也让她疲于应付。
景龙四年,即710年5月,中宗突然死亡,这让上官婉儿感到了危机。韦后意欲掌大权,让婉儿起一份遗诏,第一,让十六岁的李重茂当皇帝;第二,让韦皇后辅政,就像当年的武则天一样,裁决军国大事。
但是,婉儿并不认为韦后有足够的能力掌控大局,李唐皇族的力量依然相当强大,李重俊的已经给了她足够的警示。于是婉儿联络了太平公主,此时的太平公主在朝堂中已是举足轻重,她也乐意与婉儿合作,于是二人连夜起好了一份不同于韦后让婉儿起的那份遗诏的遗诏。
这份遗诏重点内容一共三条。第一条:立温王重茂为皇太子;第二条:韦皇后知政事;第三条:相王李旦参谋政事。然而韦后并不满意,她准备效法武则天当皇帝,将台阁政职、内外兵马大权以及中央禁军等全部安排了自己的羽和族人,这无疑令李唐皇室感受了巨大的危机,太平公主与临淄王李隆基决定先下手为强。
当年7月21,李隆基引兵入内宫,声称“韦氏死先帝,谋危社稷,今夕当共诛诸韦”,大部羽林军临阵倒戈,韦氏来不及反应,尽数被,史称“唐隆”。
而与韦后关系过密的上官婉儿也在诛之列,婉儿执烛率宫人迎接,并把她与太平公主所拟遗诏拿给刘幽求观看,以证明自己是和李唐宗室站在一起的,刘幽求拿着遗诏求李隆基开恩,但李隆基此时还是没有放过上官婉儿。
当时,李隆基一声号令,羽林将士们便欣然从命,宫城的防卫不攻自破,韦后与安乐公主均被之。其实,李隆基此次要的第三个人,就是上官婉儿。但是,婉儿临危不惧,在声震天之中,自己化妆,命令宫女排列整齐,静静地秉烛迎接刘幽求。
这个场景让刘幽求非常吃惊,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本想当初拟的那份诏书能证明自己和韦后不是同谋,但也正是这份诏书引来了身之祸。因为李隆基希望的是自己的父亲相王李旦称帝,而婉儿的拟诏书中相王李旦只是参谋政事。
尽管刘幽求苦苦地为上官婉儿求情,但是,李隆基还是下了必令,一代才女上官婉儿就这样死在了李隆基的刀下。其实,上官婉儿在中计划非常周密,她早早就联络了太平公主。然而,她没有算到引兵攻入宫中是伐决断的李隆基。
李隆基虽与太平公主一起对付韦后,但二人实则各怀鬼胎。此外,上官婉儿一次又一次地在斗争中左右逢源,固然说明她聪慧敏捷、心机过人,但也暴露了她道德的致命弱点,她是一个没有任何节和立场的人。
所以,在这次中婉儿聪明反对被聪明误,她手中的遗诏非但没有成为救命稻,反倒成了刺向她自己的一把利剑。从上官婉儿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中,不难看出,她对于权力的无限崇拜,但也正是权力害了她的一生。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