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贡献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并不是擒拿方腊
引言:武松在水浒中的战绩不错,特别是他锤死老虎的故事,更是被传颂了几百年,甚至有民间传说,方腊也是他臂擒获的,可见民间百姓是多么喜欢武松。然而大家有所不知,他最大的成就其实不是打老虎,也不是擒方腊,而是斩了一位辽将。
民间偶像
其实不仅是民间百姓,就连水浒的作者施耐庵本人,对不是主角武松都是不惜笔墨,从第23回武松打虎开始,前后用了9回的篇幅来讲述武松的故事。要知道,即便是《水浒全传》也不过120回,而描写武松的篇幅就达到了整本书的9%左右,由此可见一斑。
而武松也演绎出了很多精彩的故事场面,除了景阳冈之外,狮子楼、快活林、鸳鸯楼以及蜈蚣岭都留下了他的快意恩仇。而上了梁山之后,他更是辽将,擒方腊(多见于民间传说,正书中是鲁智深擒方腊),可谓贡献颇多。
所以从古至今,很多人都在讨论,在武松众多的事件当中,他最大的成就是什么?在很多人看来,小说中虽然用大篇幅描写武松,但武松最大的成就,就是他在景阳冈打死老虎的故事。因为别说是古时候,即便是现代人,在手中没有武器的情况下,没有人能够凭借一双拳头打死老虎,可见武松的勇猛已非常人所能及。
此外,从民间传说的角度来说,他臂擒获方腊的故事堪称他最大的成就。其实如果对这部书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的话,那么他最大的成就并非是这些,而是他在书中第89回所斩的一位辽国大将——耶律得重。
书中描述,这位辽国大将是辽皇帝的兄弟,当时在蓟州做守将,但和宋江集团对战的时候,不但两个被,自己在逃跑时,先是战马被武松斩,而后掉落战他随即被武松抓住并被斩了首级。
这里也许有朋友会说,不就是一个辽国大将吗?为什么是他最大的成就?那么这里用两点来说明他掉这位辽国大将的意义。
民族英雄
第一,从《水浒传》的历史背景来说,宋朝一直处于被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的阴霾之下,特别是长城所在地的燕云十六州一直被辽国占领,这直接导致宋朝没有防守堡垒来守卫家园。
而辽国则可以利用十六州为跳板,随时南下攻打宋朝。因此但凡能够在军事上和辽国对抗的人,在当时看来都可被称作民族英雄。
那么回过头来看看武松所斩的这位辽国大将,他所驻守的蓟州非常重要,是燕云十六州之一,只要占领了蓟州,不仅可以收复境内的长城,向西还可以直取幽州,那么南面的涿州、莫州就如同瓮中之鳖,嘴边肉,随时可以占领。
而辽大将耶律得重本人还是皇亲国戚,斩他不但可以震慑辽国,还有效地提升了宋军的士气,增长自信心,也就等同于告诉世人,辽国并非不可战胜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武松斩这位辽国大将,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就。
人物原型
第二,如果从历史原型来看,那就更不得了,因为现代很多学者经过多方论证和查实之后已经基本确定,《水浒传》中所说的这位辽国大将的原型,就是西辽的开国皇帝——耶律大石,而这个结论也被文史研究专家王利器先生发表在2000年的《水浒考据论》中。
耶律大石,字重德,是辽太祖的八世孙,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军事家和家。这位皇帝之所以会建立西辽,是因为辽国后方的金国益强大,而金国又联合宋朝夹击辽国,在经过了多次对战之后辽国灭亡,而耶律大石带着200多人逃到了玉门关外。
此后他在艰苦的条件下建立西辽,并一步步壮大,最终击败中亚最为强大的塞尔柱帝国,成为新一代的中亚霸主,国土面积也一度超过了南宋。
不过耶律大石就算有天大的成就,对于生活在元末明初的施耐庵来说都是罪恶,如果不是辽朝当初占领燕云十六州来侵略宋朝,宋朝也不会耗费大量的精力和辽国周旋,也就不会被后面的金国侵略,更不会轻易地被蒙古灭亡,正所谓“冤有头”,辽国就是宋朝被灭的起点。
特别是辽国灭亡之后,这位耶律大石还跑到中亚称霸,这一点也许让施耐庵更加不平衡,所以他在创作《水浒传》的时候,刻意的把耶律大石的字颠倒顺序,改成了耶律得重,并且最后还安排他死在了专恶霸的武松手中,也许这对于施耐庵来说,是一种别样的痛快。
小结
从以上两点角度来说,武松斩的这位辽国大将,特别是这个本是“皇帝”的辽国大将,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毕竟不论是打老虎,还是西门庆,乃至擒方腊,都是家务事,成就再大也只是在层面,而斩辽国大将这就上升到了民族英雄的层面,这两点是不可同而语的,对此你怎么看。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