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瓒到底有多厉害?他最后到底因何失败的?

  公孙瓒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在东汉末年的诸侯中,公孙瓒是早期最具实力的北方诸侯之一,巅峰时期完全碾压袁绍与曹等人,只不过公孙瓒缺乏战略眼光,最后迅速败亡了。

  公孙瓒出身较低,不像袁绍四世三公的背景,也不像曹上面有人罩着,公孙瓒原来就是一个小吏,因为样貌好,声音好,辽西郡太守就把女儿嫁给了他,说来还颇有点倒插门女婿的味道。

  当然,倒插门的人多了去了,最后能混上位的也没有几个,公孙瓒之所以能够在北方站稳,还是有一定的硬功夫的,公孙瓒曾经率领几十个骑兵巡察的时候,遭遇鲜卑几百名骑兵,公孙瓒鼓励大家奋力搏,得以突围,从而在边疆有了名声。

image.png

  幽州自古以来就是养马之地,凉州叛乱发生后,朝廷希望幽州可以搞出一个骑兵阵容,因为公孙瓒事先已经有了一定的名声,所以朝廷给予公孙瓒权限,让公孙瓒募兵。

  公孙瓒因此募集了三千多人,当然还没等到公孙瓒去灭凉州,已经天下大乱了,公孙瓒就开始讨伐北方叛乱的势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公孙瓒也因功被封为都亭侯,此后一直与北方的胡人作战,势力也越搞越大。

  因为当时公孙瓒是越战越勇,尤其是在公元191年,公孙瓒率步骑两万人打败青州黄巾军,斩首数万人,俘虏七万人,从此威名大震。

  但是由于公孙瓒始终没有搞定胡人,朝廷就派遣刘虞担任幽州牧,安抚北方局势,东汉末期地方制度发生重大变法,以前实行的是刺史制度,刺史位卑,有监察权而没有行政权,到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化后,刺史逐渐有了行政权,最后朝廷干脆设置“牧”来全权执掌地方权力,这进一步加剧了地方行政割据化。

  朝廷派遣刘虞担任幽州牧,实际上可能是对公孙瓒的一种不信任,这导致公孙瓒的不满,两个人关系不和,只有拔掉刘虞,才能彻底掌控北方。

  当时公孙瓒的堂弟公孙越追随袁术,袁术派公孙越与孙坚攻打袁绍部下周昂,结果被流矢射中而亡,公孙瓒因此与袁绍结怨。

image.png

  袁绍为了稳住公孙瓒,将渤海郡太守的位置给了公孙瓒的堂弟公孙范,然而公孙范不久背叛袁绍,协助公孙瓒,在北方大破黄巾军,相继夺得北方三州的地盘,公孙瓒先后任命自己的部下严纲为冀州牧,田楷为青州牧,单经为兖州牧,此后,又攻灭了刘虞,夺得幽州之地。

  公孙瓒在挟持了汉献帝派遣的使者段训后,获得北方四州的授权,成为北方最强大的诸侯。

  当时天下一共13州,公孙瓒夺得的这四州,几乎囊括现在的辽宁、河北、山东以及河南北部,实力之前,无可匹敌。

  那么,为何公孙瓒最后还会失败呢?

  主要原因就是公孙瓒遇到了平生最大的劲敌袁绍,从公元192年开始,袁绍与公孙瓒就多次发生军事冲突,双方互有胜败,但是袁绍在冀州站稳脚跟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由于公孙瓒了刘虞后,袁绍采取了拉拢刘虞的方式,又联络周边的游牧民族,联合攻击公孙瓒,逐渐将公孙瓒的外围势力打掉。

  然而就在天下争霸的关键阶段,公孙瓒竟然在易县修筑了一个很大的防御工事,堪称中国冷兵器时代,最大规模的壕堑战,以易县为中心,挖了十道壕沟,又在壕沟里面筑高坡,每个高坡上又盖上高楼,公孙瓒住在里面,屯了很多的粮食。

image.png

  其实,东汉末年有这种奇葩想法的人不少,董卓就曾修建了军事城堡,对外宣称无法攻破。

  公孙瓒明显是秉承了这种思想,对此他表示“昔谓天下事可指麾而定,今视之,非我所决,不如休兵,力田畜谷。兵法百楼不攻。今吾楼橹千重,食尽此谷,足知天下之事矣。”

  说白了,这就是最早版的“高筑墙,广积粮”,但是这种策略并不是谁都能玩得那么溜,尤其公孙瓒前期锋芒太甚,得罪的人也多。

  袁绍自然不会放过公孙瓒,故而连续多年包围公孙瓒的老巢,最终采取土工作业的方式打入城内,公孙瓒自知必败无疑,于是而亡。

  其实,公孙瓒犯的最大的一个错误就是,宏观战略水平不行,以当时之乱世,唯有一争方能得天下,怎么可以把自己禁锢在城堡里面坐吃山空,等着死呢?即使从战略角度来说,以幽州为根本的公孙瓒最大的优势其实是骑兵,以速度为优势打运动战,然而公孙瓒最后却放弃打运动战,而打壕堑战,这是拿自己的劣势去跟人的优势较量,本身就很吃亏,究其原因,还是眼界太低。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